古人的智慧,往往超乎你的想象,一杆秤砣,一双筷子,都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大家一直在使用筷子,机会每天都在买东西,可能却没有发现,老祖宗留在秤砣与筷子里的智慧。譬如,有多少人知道古人为何规定16两是1斤,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有什么讲究吗?还别说,其中还真藏着老祖宗的一番智慧,炎黄子孙应该了解!那么先来看看筷子。
筷子在先秦时期,还不叫筷子,而是被称为“梜”,在《礼记·曲礼上》则有相关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在汉代时期,筷子被称为“箸”,在《云仙杂记》中也有相关描述:“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一直发展到明朝时期,筷子才称之为“筷”。
为什么老祖宗把筷子的长度,规定为7寸6分?
古人的7寸6分换算下来,等于现代的24厘米。之所以规定这个长度,首先任何物品首要考虑的都应是实用便捷,才能在后续考虑锦上添花的事。因此老祖宗规定筷子的长度为24厘米,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个长度使用起来最舒服。
此外,据古书记载,筷子七寸六分的长度,还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意指人与动物从本质上是不同的。也就说明了,人既生为人,就应该有人的样子,应该有文明有礼仪,不能像动物那样,伸嘴用食。
不仅如此,筷子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所以早已在古人的使用中,融合进了生活、乃至人生的智慧!老祖宗在使用筷子时,讲究配合与协调,把两根筷子称为“一双”,所体现的是太极与阴阳的理念。
太极为“一”、阴阳为“二”,一即为二,二即为一,一含有二,合二则为一。而筷子在使用时,在其中一根动时,另一根则不动,如此才如阴阳、太极一般,在配合协调之下,使用巧劲,轻松把菜夹稳。
同时,在古人心中,现实与精神,肉体与灵魂最和谐自在的状态便是合二为一。筷子在使用的过程中,亦是如此,在每天的使用中,折射出了老祖宗的信仰,与通达的生活智慧。
所以,别看筷子只是两根细木、细竹……制作起来很简单,可实际上,它可不止方便用餐那么简单。要知道老祖宗即使是面对生活,从方方面面都是极为讲究的,且尽可能地将智慧融入其中。如果大家了解了,便会惊叹老祖宗的智慧、修养,是如此值得后人敬仰与学习的!
另外,为什么古人会把16两定为1斤呢?
半斤八两,向来是用来形容两个价值相等的物品,因古人以16两为1斤,那么8两就是半斤了。
做好杆秤的关键所在,是确定好定盘星(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如此才是一把好秤,而定盘星被人们比喻为事物的准绳。商人在进行买卖交易时,手中所提的绳纽,叫做秤毫,是为让商人在约秤时,不能粗心大意,需明察秋毫,且在做生意时,不应该缺斤少两。
为什么古人把16两定为一斤?众所周知,一些古人是很通天象的,相传他们在研究星象的过程中,发现天上有16星:南斗6星主生、北斗7星主亡、加之福寿禄三星,一共有16星。而16两秤上的秤星,所代表的正是16颗星宿。
古人心中是有信仰的,在他们看来做生意赚钱应诚实无欺,不能缺斤少两;损人利已。即使一个人能昧良心做买卖,因果循环,人在做,天在看,卖东西少人1两,福星便会减这个人的福;少2两,禄星便会减这个人的禄;少3两,寿星便会减这个人的寿。
在古代,商人即便再有钱,也不会因有钱而受人们的尊重,彰显着老祖宗的品格气节。一杆秤,不仅仅古人的交易工具,还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做人的哲理,对物质的准则与底线。
筷子,则是中国人吃饭夹菜时,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种标志。筷子由中国所发明,是餐饮文明礼仪的象征,大概已有年的历史。为此,中国人早已习惯用筷子吃饭,与中东等地粗旷的手抓式,或欧洲不够便捷的刀叉式相较,中国的筷子既卫生方便又得体。
从一杆秤砣,一双筷子上便可以看出,中国源远流长而璀璨丰富的文明。那么,面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风俗财富,应让子孙后代了解,学习并传承,不然可惜了。
参考资料:
《礼记·曲礼上》
《云仙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