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前进,城市在发展,新事物总是在取代着旧事物。当新的生活用具走进家庭,老物件渐渐被取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品更新换代的时间也快了,农村很多老物件消失不见了。
一、暖水壶,以前的水喝起来都是甜的,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饮料可以买,渴了就从暖壶里面倒水出来喝,就觉得那是最好喝最解渴的东西了。
二、风箱,烧灶坑的时候不好烧就会用上风箱,往灶坑里面打气,让火烧的更旺,也有铁铺会用到风箱,打铁的时候全靠它鼓风。
三、鞋撑子,也叫鞋楦子,做鞋用的模型,鞋楦子是木头做的,分鞋头部分、鞋跟部分和中间部分,鞋头部分的楦子就像人脚前半部分,只是五个脚趾不分开,而是一个圆滑的整体,鞋跟部分的鞋楦子就像人的脚后跟一样,中间部分的鞋楦子就是几个大小薄厚不一的长方体木楔子。
四、杆秤,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
五、顶针,顶针又称顶真,是旧时中国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为铁制或铜制。箍形,上面布满小坑,一般套在中指用来顶针尾,以免伤手,而且能顶着针尾使手指更易发力,用来穿透衣物。顶针亦可叫推杆、镶针、中针、托针等,有时候车床用的顶尖也被叫做顶针。
六、煤油灯,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那时候,各户都很穷。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把饭端到里屋灯便也跟着到了桌上。
七、爆米花机。对于70、80甚至是90后来说,有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当年在路边,一位大爷摇动着手上长得像大炮的机器放在火上慢慢转动,伴随“轰”的一声,吓的人们尖叫,那个曾经的零食散发出香味来,那时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拿上玉米或者大米花点钱去嘣一大盆,那时的爆米花没有现在这么多口味,那时就是放一点糖精,也是非常好吃的啦。
八、铡刀,给牲畜铡草料用,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的断了。铡刀属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凝聚了古人智慧。
九、理发椅,那时候没有喧闹的音乐、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空调呼呼的吹着,椅子的侧面,有一个扳手,记得小时候就颇为好奇,总想伸手板几下,是用来调整理发椅舒适度的。
十、铝饭盒,伴随着一代人打工赚钱的经历,也许有时就是一包热水泡面,但总能给人力量,给人家的感觉,与现在的各种高大上又环保的密封保鲜盒不同,它承载的还有一辈人靠双手给家人创造宽裕生活的意义。小编上小学的时候也用这样的饭盒带过饭呢。
十一、婴儿车,不带减震,不带遮阳伞,就这么一辆竹制的小推车不知哄大了多少80后。
十二、手动剃头推子,捏起来会有嘎达嘎达的声音,小时候爷爷用这个给我剪头发总是害怕,每推一下我就会缩一下脖子。
十三、竹编儿童座椅,绑在自行车后座上,没有安全带,没有遮阳棚,却是后最温暖的记忆。坐在上面就会开心到飞起来。
看不懂的宝宝,拿着这些照片问问家里的老人,他们能为你侃侃上一大段关于年代、关于岁月、关于变迁的故事。
渐渐消失的老物件,满满的回忆,在回味的过程中寻找儿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