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议人物袁崇焕的客观评价

对于明末重臣袁崇焕的评价,在年后的今天依然还在争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他的评价,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袁崇焕是忠臣,是崇祯皇帝昏庸无能,错杀了他,以至于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袁崇焕矫诏斩杀毛文龙,且通敌卖国,死有余辜。之所以对于同一个人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并且每一种观点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主要还是明末史料的混乱与缺失,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内在的诡异性,使得相反的逻辑都能解释得通。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呢。

袁崇焕影视形象

总的来说,袁崇焕既不是通敌卖国的奸臣也不是有天大的冤枉,只是崇祯皇帝的处罚过于重了些。他也不是传说中的能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不能说是崇祯错杀了袁才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更有人将他与宋朝的岳飞相比较,其实大可不必,如果他真有岳飞一半的能力与名望,即使是被崇祯冤杀,那么老百姓也会以另外一种形式为他鸣冤,老百姓的心中自有一杆秤。

重大事件时间表

若要问袁崇焕的能力到底如何,只能说是言过其实。他的能力在明末也许算得上一个佼佼者,但对于整个大明王朝就显得普通了些。袁崇焕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守城上面,他一生中的两次重大胜利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都是以城墙为依托取得的。野战则是他的弱项,这也能解释在后来的乙巳之变中他为何会提出进城休整以及不敢去追击后金军。在军事能力方面他与努尔哈赤可以说是棋逢对手,但对于皇太极则是略逊一筹,他与皇太极就好比是司马懿与诸葛亮,处处受到皇太极的压制,他的计划也常常被皇太极识破。

明末辽东形势图

其实明廷杀袁崇焕的罪名主要就是两条:一是矫诏斩杀毛文龙,另一条就是通敌叛国,并故意放皇太极到北京城下。

袁崇焕之所以杀毛文龙,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他是想通过杀毛文龙来达到完全控制东江镇军队的目的,同时以斩杀悍将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为他立下的五年平辽目标做准备。他也知道杀毛文龙是一步险棋,他料到崇祯不会降罪于他,但他没有料到的是皇太极会很巧妙地利用他杀毛文龙的这个窗口期,率部绕道蒙古打到北京城下。

毛文龙影视形象

有毛文龙在的时候,皇太极是不敢有如此大的动作的,他害怕毛文龙在他离开后偷袭他的大本营沈阳。毛文龙刚刚被杀,使得东江镇正处于权力的真空期,如果时间再久些,等到袁崇焕完全掌控了东江镇后,就不再有这样的机会了。于是皇太极抓住这个机会,率部打到北京城下。毛文龙本是大明在海外牵制后金的一颗钉子,而袁崇焕却不经请示擅自把他给斩杀了。朝廷及百姓都认为如果毛文龙不死,皇太极是不会打到北京城下的。

崇祯像

当袁崇焕把斩杀毛文龙的事情上报朝廷后,崇祯皇帝是很是震惊,心里也很不高兴。但想到毛文龙既死,人死不能复生,为了平辽大业,崇祯还是选择不加以追究,不仅不加以追究,并且还给予鼓励,说他杀的对,毛文龙罪大恶极。先不说毛文龙有没有犯了该杀之罪,即使是该杀也必须经由朝廷审判以后且要经过皇帝的同意。这件事崇祯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是不痛快的。袁崇焕干的这事在中国大一统王朝中估计找不出第二件,这也为他后来的被杀埋下伏笔。

袁崇焕虽然料到了崇祯皇帝的立场,但他却不如皇太极能算。皇太极的兵临城下最终让朝廷将这笔账算在了袁崇焕的头上。再加上皇太极略施小计,他才最终被处以极刑。其实,就算皇太极不施以反间计,袁崇焕也逃不掉处罚,最后结果只是处罚轻重的问题。如果袁崇焕能不惜一切代价地阻击后金军,心中没有那么多的小九九,那么即使最终失败了,崇祯也不至于杀了他。甚至在朝臣攻讦他的时候还会保他。

袁崇焕影视形象

说袁崇焕故意放皇太极进到北京城下,实属荒谬。而持这种观点人的依据就是袁崇焕没有将皇太极阻击在蓟州以东,并且在皇太极越过蓟州后不是加以全力追击,而是绕道提前赶到北京城下截击。前面我们也说了袁崇焕的长处是守城而不是野战,他只有在依托坚固的城墙的时候,再加上火炮的加持才有取胜的把握。他原先是想以蓟州城为依托与皇太极大打一仗,等他摆好了阵势,人家却绕道了。皇太极不傻,他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他的目的也只有一个——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在蓟州白忙活一场,于是赶紧快马加鞭抄近路赶在皇太极之前到达北京城下。他之所以没有选择追击后金军,一是即使追击也不一定能追得上,即使追得上也难打赢。

袁崇焕进军路线

再一个就是他有点胆怯了,之前他让他的爱将赵率教领兵作为先遣部队率0骑兵驰援遵化城,却遭到后金军的伏击,以至全军覆没,赵率教也阵亡了。袁崇焕他是深深知道军队就是他的本钱,他再经不起这样的损失了,他所依仗的三位平辽大将刚一出手就阵亡一个,如果再有什么闪失那他五年平辽就彻底无望了。可以看得出,赵率教阵亡后,袁崇焕的打法变得保守了。后来的他也就不再那么拼命了,这样的状态最后也害了他,让朝廷上下及百姓对他产生了一种故意放皇太极进到北京城下的错觉。

更诡异的是他居然向皇帝提出进城休整的请求,这一点就体现出了他的政治敏感度不高。按照惯例,勤王兵是不能进城的,除非皇帝下旨请求进城防守。袁崇焕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是出于爱护士兵着想,进城防守也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他主动提出这个要求就犯了大忌。可能是以前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太好了,以至于他觉得这个不寻常的要求会被答应。如果放在以前,崇祯对他绝对信任的时候,或许这不算什么事,但这次却被崇祯拒绝了。

崇祯帝做的没有错,这个时候的袁崇焕在崇祯心目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袁崇焕了,经过一系列事件的表现,崇祯已经在心里对他产生了怀疑,而袁崇焕居然没有感知到崇祯的这些变化。而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更让崇祯加深了对他的怀疑。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可能也得到了这样的情报,于是他又加了一把火,故意泄露出与袁崇焕有“密约”,向明廷实施反间计。最终袁崇焕被逮捕入狱。

在袁崇焕被抓起来后,他的部下祖大寿却擅自脱离战场,带兵返回辽东,而这个时候后金军依然还在北京。或许祖大寿想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营救袁崇焕,殊不知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正是祖大寿的擅自出走,打乱了北京城的兵力布置,宣大勤王军将领满桂力战不敌,阵亡。最后祖大寿虽然被及时追了回来,但这个事件的性质却是极其恶劣的,这也加重了袁崇焕的罪名。最后没有治祖大寿的罪,也是崇祯皇帝网开一面了。如果祖大寿真想救袁崇焕,他就应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多立战功来洗刷袁崇焕的罪名,而不是脑子一热就擅自脱离战场。作为大将,你要始终记得你是皇帝的大将,而不是袁崇焕的大将。

袁崇焕影视形象

袁崇焕的死并不是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一件事情导致的一系列事件综合的结果。其中有他自己的“蛮干”,也掺杂有他自己的私心,还有朝中派系的斗争以及他的对手皇太极的善于抓住机遇。袁崇焕太想干出一番成绩了,他所做的努力是为了圆他在崇祯面前吹下的NB——五年平辽,本想剑走偏锋出奇制胜,最后却害了自己更害了大明王朝。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6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