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秤手艺人林碧青从守艺到守信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杆秤是度量衡具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制作讲究,道道精细,点点精准,处处精致,费心费力又费时。过去,谁学会杆秤制作,谁就端上了“金饭碗”。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杆秤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电子秤占领了市场。即便如此,在我市一些老街小巷,依旧有制秤人坚守着这个传统手艺。这天,我路过秀屿区笏石镇笏石居委会前线路时,无意中发现一家门面老旧的制秤店。店门口,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俯着身、低着头,用砂纸一点点仔细打磨杆秤。他身后那毫无修饰的土坯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精致的木杆秤。老人名叫林碧青,今年60岁,制秤45年。他父亲原是当地有名的制秤师傅。他15岁那年,父亲看中他有一双巧手,脑子也灵活,便把制秤手艺传授于他。他悟性高,再加上从小耳濡目染、勤奋钻研,学起来特别快。他说:“杆秤制作属于毫厘之技,看起来简单,活儿不繁重,却很繁杂,十分消磨人。”选料、刨杆、打铜包、锉料、定位、校秤……近20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短斤少两缺的是诚信,这就需要制秤人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林碧青细心校对精准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想制一把好秤首先要选好材。林碧青指着墙角堆放整齐的木料说,秤杆选纹路细且木质坚硬的栎木、红木等为佳。他从木料堆里挑出一根,用小斧头凿、用木推刨了近半小时,原本粗壮的木料变成一根又细又长的木杆。他递给我一张细砂纸,教我打磨。我学着他的样子,用砂布沾了沾水,再在木杆上一点点小范围来回摩擦。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刻板动作,我花费了近3个小时,扎人手的木杆才变得光滑。木杆两端被套上金属皮后,杆秤初现雏形。林碧青正在刨杆。接下来是精细活,定刻度、定支点,运用到物理、数学知识。林碧青的左手食指不停轻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他用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又用砝码不厌其烦地校验。杆秤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记号,旁人根本看不懂。一根称重15公斤的杆秤需要打个眼。他告诉我,他凹陷的双眼多半是打眼时用眼过度引起的。整个制秤过程虽然枯燥无味,但是却成了他唯一的爱好。每制成一把,所获得的成就感能让他高兴好几天。如今,杆秤退出市场,成为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品。制杆秤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杆秤销售最旺的时期。那时,他和父亲日夜不停制秤仍供不应求,最旺时一天能卖出近百根,月入近千元。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但公正公平一直在。曾经,有商贩出高价向他定制“黑”秤,都被他一口回绝了。“秤代表的是公平,手艺人绝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今,林碧青的杆秤店已成为这条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来摄影创作。他说:“我制了一辈子秤,守了一辈子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徒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杨怡玲)来源:湄洲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85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