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ldquo江湖rdquo

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磅秤和电子秤等衡器的出现,杆秤逐渐退出市场,似乎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脑海中才有它的一席之地。

在福鼎后街,目前尚存一家老杆秤店。店的主人名叫赖世情,今年58岁,从事杆秤制作已有43年的历史了。15岁那年,他跟着族叔学习制秤手艺,三年后,学成出师便自立门户,挑着担子走村入巷、叫卖乡间。23岁时,赖世情来到福鼎城关谋生,由于手艺精湛,很快在福鼎立足,渐渐的在当地打开了市场,40多年时间里,他制作了几万多柄杆秤,成为颇有名气的手艺人。

图中最长的可以称两百斤左右的物品

为了适应市场,老板也做电子秤的维修业务

谈到制作杆秤的经历,赖师傅感慨:“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法找工作。为了生计,便跟着家里人学了这门手艺。当初制秤价格不高,盘秤每把0.5元,小杆秤每把1元,大杆秤每把1.5元,时过境迁,现在最小的5斤秤也要来块,最大能称斤的秤能卖块。不过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有时几天也不见得有个生意,所以在年后,店里逐渐开始经营电子秤。”

相当古老的工具箱

杆秤上的银点是用铝丝一个一个钻进去再进行打磨形成的,可保证不会轻易脱落

最难的是这些铜环的制作和安装,它们直接决定了杆秤的精密程度

赖师傅告诉记者,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多道工序。由于材料大多可以用机器制作,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杆秤的铜钩也是手工制作的

崭新的杆秤油光发亮

当记者问赖师傅这杆秤的手艺有没有传承人的时候,赖师傅的神情略显暗淡。“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好好学习,很少有人愿意来学这个,而且还觉得脏。”赖师傅说,自己的孩子都有工作,也让他在家好好养老,但是自己总是闲不下来。既然学了制秤技术,就应不图得失,方便用户。尽量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也能为子女减轻负担。

通过对话,记者了解到,杆秤这门技艺逐渐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由于电子秤等“先进”的现代衡器占领市场,也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基层出现的种种问题,原本一派兴旺的传统衡器被“折腾”得几近失传。

②授徒所需时间较长,青年人多愿外出打工而无意学习这门技艺。无徒可招,只能靠自己单一的家族方式脆弱传承,家族下一代若不愿从事这门行业手艺也就失传了。

③制作杆秤投入精力大,日产量仅为两杆却卖不出好价,利润甚低;手艺人全家生活极为蹇窘,对传统工艺丧失信心。

④城市改造迅速,市容变化巨大,老店无生存空间。

传统手工制秤的工艺集中了中国人重直观和崇尚简洁实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专门知识,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价值,也必然有其未来存活发展的地位。

“幸福福鼎”编辑部

文:朱光臻

图:郑镇

幸福福鼎编辑部现已向社会征稿,欢迎广大读者投稿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