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和书院,坐落于佛堂古镇的“网红”景点:佛堂浮桥头。目前它已经成为义乌不少居民及来往游客的“打卡点”。
韵和书院不仅仅是一家书店,还是一座茶文化主题馆和非遗学堂。书院以中国传统茶文化和非遗文化为核心,推出古法造纸、雕版印刷、茶百戏、杆秤制作、算盘制作等非遗体验活动,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助力义乌和佛堂文创经济快速发展。
12月19日,义乌商报金牌小记者和部分校园绿地小记者一起,走进韵和书院开展杆秤制作体验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活动开始前,韵和书院的主人吴艾倩女士首先向大家讲解了杆秤的发展历史和杆秤蕴含的文化,以及杆秤制作的流程。目的是通过体验活动,让大家了解杆秤的历史及相关知识,了解杆秤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含义,并了解、学习古人在杆秤中赋予的道德要求。
据吴艾倩女士介绍,秤的历史非常久远,在民间使用也非常普及。老百姓把秤作为一种吉祥物,将其视为“当家财神”,寓意为“有秤当家,家财兴发”之意。一个家的当家人要识秤、会用秤,不然的话就不称职,所以有一句话叫“不识秤花,难以当家”。随着电子秤等现代计量器具开始出现,木杆秤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利润薄,开始进入衰退期,并逐渐被取代,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间自古有句谚语流传至今: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杆秤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也是公平公正的象征,把它作为天地良心的标尺。
制作杆秤是一门极其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校验、钉秤花等近五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制作工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作为交易用具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味,在买卖中,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会满心欢喜地付钱。因此,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外国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只是硬邦邦的金钱来往,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是第一次如此详细了解杆秤的文化,更是第一次亲自动手体验杆秤制作,一个个都非常兴奋、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在吴艾倩老师的一步步指导和演示之下,家长和小记者一起按照步骤开始制作杆秤。大家都是如此专注用心,生怕因自己制作不慎,导致杆秤计量不准。对制作中产生的任何疑问,吴艾倩女士也是耐心细致一一指点。通过约两个小时的努力,一把把杆秤在孩子和家长的手中“诞生”,大家都感受到了超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特别让人惊喜的是,大家还可以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杆秤带回家,寓意把“称心如意”带回家。相信这一次特殊的非遗课堂,这一回特殊的体验活动,一定会在小记者心中留下久久难忘的记忆,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感知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END推荐|义乌南江一群鸳鸯常来嬉水!还有...
来源丨义乌商报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