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我成就感的孩子更能脱颖而出,如何让孩

前几天在视频网站看到一个初一的孩子因能分辨上千种昆虫,被网友称为昆虫科普大神。

他从2岁起养了第一只宠物蟑螂,学习之外最爱做的就是去山野田间认识虫子,现在能认出上千种昆虫。假期去武夷山寻找昆虫,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他说这很“放松”,相反别人邀请他打游戏他会觉得很“累”。

怕虫子的妈妈也一直坚持拍视频记录他的寻昆虫记,妈妈说自己之所以怕还能坚持是因为孩子讲起昆虫的时候眼睛里都发着光。

小昆虫科普大神倪浩洋

讲解一只停在他们车上的“中华大刀螳螂”▲

这个孩子的故事让我想起这几年我们听过的那些小小年纪就成了“大神”的小朋友们,他们都展示出了自己在某个领域里多年钻研学习之后的优秀成果。

而这意味着他们都有极强的自驱力去对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学习,而他们也能从中持续获得巨大成就感,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循环。

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培养出这样一生的学习成就感呢?

1

学习动机来自最初的热情

不知大家从倪浩洋这样的“大神”孩子们身上感受到最明显的是什么?他妈妈说他每次讲解虫子时眼里都发着光,这个光就是我看到的他们最大的共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抱有的极大“热情”,那些别人听着都觉枯燥的知识却是他们兴趣的珍宝。

别小看孩子对某件事的“热情”。下面这位预习英语教材时发现里面昆虫配图错误的初中生,也是从小对生物非常感兴趣,并以持续的热情自学自然科学知识,初中时就达到了接近专家的水平。

小生物大神崔宸溪▲

孩子小学时就在家里养过10多种蚂蚁,观察它们的习性、种群分工等;

家里他读过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就有多本;

他反馈的昆虫配图错误,出版社专门咨询了生物方面专家得到验证,并上报了教育部进行修改。

阿尔弗雷德·比奈是智商测试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智力的三大核心要素是“逻辑能力(数学)”、“语言能力(语文)”和“热情”。今天的家长大都以为智商就是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学习能力,很少会想到“热情”这个因素。

尤其从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开始,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主宰孩子学习的始终是功课和考试,是老师和家长,他们联合起来试图“创造”杰出的学习者。但是学习者本人却在持续压力下变得被动、消极,对学习失去“热情”。

因此,要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人,首先要呵护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2

低年级

兴趣与爱好驱动学习

孩子刚进入小学的前几年,他们的学习动机单一而外在,完全由兴趣和爱好驱动,也很容易受环境中的各项因素的影响。

我还记得我家小儿子每天目送着哥哥去上学,期待着自己能像哥哥一样跨进小学的大门。有一天他终于迎来了上学的日子,此时他仍处于行为高主动性和强行动感的学龄初期,再加上低年级阶段学业压力还不大,因此特别喜欢探索新鲜事,自然乐观的天性在他身上闪闪发光,每天他都会带回家好多配上简单词语的涂鸦、手作等,我知道他已经开始在学习写字、创作和尝试表达了。

此外,他还特别在意老师和小伙伴对他的评估,每周一拿到奖状就兴高采烈地来找我,我也理解孩子这时爱“秀”的原因,他在这个年龄段自我评估能力还没形成,因此非常依赖外界对他的赞美和奖励,他可以通过这些外界的正向反馈来增强对自己的了解。

因此,要维持好小学低龄阶段的学习动机,家长可以聚焦两大环境因素。

第一,学习本身是由孩子的兴趣驱动的,而不是被压力驱动的。比如老师讲课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和做作业的形式等都必须有趣、有吸引力,而且需要适合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不能盲目超纲超前,这样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第二,学习环境里要有明确的非物质的激励机制,让孩子经常从正向反馈中对自己的表现有所认知,通过鼓励来建立自信和自我驱动力。

3

中高年级

自我成就感促成正向循环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阶段,10-12岁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因此会导致外在的学习动机由强变弱,低龄阶段的有趣和赞美已经难以满足和驱动青春期孩子的学习热情了。

而且,成长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这一代孩子的身心智力发展远比父辈们超前,通常这时奖励、唠叨、惩罚已无法解决孩子不愿学习的问题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不愿意接受父母“抛出”的三大负面学习动机:

物质利诱(随便给个奖励“买通”孩子去学习)

言语逼迫(不停唠叨孩子让他“听话”)

精神绑架(惩罚让孩子“屈服”)。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家长要逐渐从管控的养育模式中退出,让孩子形成主人翁姿态,感受到“我做好一件事是因为我想做、我能做好!”

这样的学习动机才符合人的天性,也就是生物学里讲的本能——人在完成一件原本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后,心里会产生快乐的感觉,还会感到无比自豪,甚至为了不断尝到这样的快乐而选择继续努力做下去。

一个即将上台做演讲的小男孩有点心神不定时,他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我现在要上去吗?我能做好演讲吗?我好像还没准备好呢。”

这时小男孩开始回想起上一次演讲时同学们为自己鼓掌的美好感受(成就感),于是对自己说:“我要上台,因为这会让同学们看见我,这会让我感到自豪和快乐。”这段内心的独白其实是我小儿子的内心写照,他在一次演讲后告诉我,他每次上台演讲前都会这样与自己对话。

由此我看明白了,在他心中获得朋友的认同、夸奖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成就感,这个美好的感受是激励他不断提高演讲能力的强大内驱力。

激发自我成就感的奥秘是:因为我做得好,所以我开心,我要做得更好,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正向的、发自孩子内心的、强大的学习动机建立起来的心理过程。

这便是我在《时间的格局》第二章里提出来的:家长如何把学习者的“主人位置”分阶段还给孩子们。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容易犯两个极端错误:一是高估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断灌输知识,逼孩子成为尖子生;二是低估孩子的潜在能力,不断要求孩子重复刷题,逼孩子长时间学习,消磨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因此为人父母,我们心中应当始终有一杆秤,能够看明白应试教育的本质问题;即使我们暂时无法跳出应试的魔圈,我们还是要明确自己的立场——要全力保护孩子少受应试教育的折磨,尤其不能让应试教育吞噬掉孩子向学的热情,绝不能因应试教育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2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