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杆秤,做出的秤就是良心秤。在四川眉山青神县瑞丰镇正街老街里,今年68岁的余世学已制秤四十多年,在老街里卖出的秤已有一万多杆。
过去老街繁荣热闹,即使不是逢场,路上的行人也是只多不少。以前人多的时候,余世学一天最多时候可以卖出三四把,而到了今天即使是遇到了逢场赶集的日子,也很难一天卖出一杆秤。
老街上的老字号店铺并不少,但能够和余师傅坚持到现在的却寥寥数几。
余师傅13岁就跟着父亲学艺,后拜入名师学习制秤的手艺,之后回了老家在古镇老街里开了一家制秤店创业至今。
与电子秤不同,手工秤的制作往往意味着经验、耐性、手巧多种因素,只要稍微有一点差错就差之毫厘。因此但凡是民间手艺人身上都有一个精益求精的品质。
在余师傅的工作桌上摆放着大量的工具,什么时候用哪种刀都是有讲究的。
一把秤需要几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若是一道出了差错这杆秤很有可能就废了。图,余师傅正在给杆秤割星点。
余师傅一天能做出两三把秤,一把能卖到几十到百元不等。当地人但凡有需要秤的时候,都会找到余师傅的店选择购买。熟悉的人都知道余师傅做出来的秤质量不仅好,而且绝不会出现缺斤短两的秤。
钉秤花这道工序需要老余把金色的铜丝用手中这把工具,小心翼翼的镶入到杆秤身上的孔眼里。
一杆秤大大小小几十个孔眼,每个孔眼要镶上3毫米的铜丝,这是一道花时间的活,需要的不止是耐性还有专注。有不良的商贩有时会找到店里,让他做些亏心的秤,余师傅从来都是厉声拒绝。在他眼里一把秤做出来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怎么可能坏了这行的规矩?
余师傅做了几十年秤,也帮人修了几十年的秤。几年前手工秤被列入为四川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学制秤的人依旧越来越少,买秤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多数上门买秤的是附近做生意的小贩,也有偶尔到古镇旅游的游客买一把秤当成怀旧的手工纪念品。虽然客人少了,但余师傅表示只要有一位客人还在,这家店也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