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的山东印记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0/5474680.html

□冬华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和商业活动的实践者,被后世誉为中华“商圣”。退出政坛后,他在山东大地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至今当地留存着许多有关范蠡的传奇故事和历史遗迹。

到齐国后自号“鸱夷子皮”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完成了称霸伟业后,果断弃官而去,以保全身家性命。按照《史记》的记载,范蠡乘舟浮海到达了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来到新环境,范蠡改名换姓,自号“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

鸱夷子皮是用牛皮做的酒器,通俗点说就是“皮酒瓶子”。名字看似粗俗,实则蕴含大智慧。鸱夷子皮使用时可装满盛酒,不用时可折叠藏身,内含能屈能伸、包罗万象、吞吐天地之意。这一点,倒是与范蠡的性格和做派相符合。

来到齐国后,范蠡用有限的积蓄买了几块靠海的土地,种起了庄稼,不过,只靠种庄稼是种不出一位富商来的。齐地多“鱼盐之利”,从姜太公开始便以工商立国,物资充裕,商业氛围十分发达。嗅到商机的范蠡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在种地之余兼营起了捕鱼和制盐业务,逐渐有了财富积累。

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范蠡需要了解市场最新行情,他便经常去跟当地人套近乎、交朋友。起初,齐国人有些排外,并不愿与外乡人多交流。可范蠡在做自我介绍时,称自己叫鸱夷子皮,一听到这个有趣的名字,性格爽快的齐国人便哈哈大笑起来,关系一下子拉近了。

凭借良好的交往艺术和人际关系,范蠡迅速摸透了市场情况,并根据供需情况有针对性地贩售货物。他对雇员很慷慨,给予雇员优厚的福利待遇,大家干活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生意很快做得红红火火。

在经营中,范蠡坚持以诚信为本,既不以次充好,也不坑害同行,所以在商界口碑极佳。有一次,他想投一个项目,但是手头比较紧张。听说此事后,他的许多商业伙伴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搞融资”,支持他做大做强。

赚得丰厚利润之余,范蠡没有忘记履行社会责任。每到灾害时节,范蠡总是大张旗鼓地施粥赈灾,并主动将自家的商品降价销售,一系列的惠民义举使他得到了穷苦百姓的拥戴。乐善好施的贤名很快传播开来,就连千里之外的灾民都会赶来投奔,他因此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范蠡经商的成功绝非偶然。相传,范蠡曾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贩卖马匹。当时,齐地物流发达,有不少北方来的良马,而南方的吴越地区迫切需要备战的马匹。如果能成功转运,不仅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能够帮助吴越增强军力、巩固国防,算是双赢之举。但是,两地路程迢迢千里,人马差旅费倒是其次,关键是路上的安全很难保障,这可把范蠡给愁坏了。

他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齐国有一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南方的巨商叫姜子盾。此前,姜子盾为了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盗,他家安全运输货物不成问题。只是,如果这样去求姜子盾,人家未必会答应帮忙,就算答应了,也会狠狠讹范蠡一笔。

睿智的范蠡没有直接去找姜子盾,而是心生一计,让姜子盾主动找到了自己。这天,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临淄城门口。大意是自己新组建了一支马队,作为开业大酬宾,可以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听说有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姜子盾立马找到范蠡,要求免费使用马队运麻布,见愿者轻松上钩,范蠡自然是满口答应。

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南下。最终,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很快卖出,范蠡心愿达成。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巨贾,家财万贯。很快,范蠡的名声传到了齐王耳朵里。齐王把他请进宫中,拜他为宰相,让他协理朝务,范蠡又一次从了政。

设计出了史上第一杆秤

临淄的西边是周村(今淄博市周村区),春秋时期的周村叫於陵,是齐国的一座大城邑。在当地微服私访时,范蠡发现老百姓在集市上交易时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只能凭肉眼估计重量,很难做到公平交易。因此,集市上整日鸡飞狗跳,纠纷不断。

这件事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一天,范蠡走在路上,无意间看到一名农夫正在从井里打水,农夫手中木桩的两头,一头吊着一个木桶,另一侧系着石块。木桩两侧上下摆动却能保持平衡,以此取水既省力又方便。

范蠡受此启发,回家连夜搞研发,设计出了史上第一杆秤。秤的支点后面是秤盘,前面是秤砣,靠保持平衡来确定斤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计量货物重量的工具,给商品交易带来了极大便利。

秤的出现,让货物交易变得公平合理。但范蠡很快发现,一些无良商人会在秤上偷偷动手脚,让顾客买到的货物缺斤少两。稍加思考后,他决定借助人们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对秤进行了改良升级。

古代一斤为十六两,秤杆上对应着设置十六处标记。范蠡将标记特意设计成了星星的图案,宣称分别是象征“天”的南斗六星、象征“地”的北斗七星和象征“福禄寿”的三星。他告诫商人们,秤上有“福禄寿”三星,如果缺了一两,就缺了福;缺了二两,就少了禄;缺了三两,就短了寿。

如此一来,每当商人想要克扣斤两时,心里不免会嘀咕:为了偷赚几两就冒着短了“福禄寿”的风险,值得吗?范蠡制秤,不仅为后世商业经营制定了规则,更树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儒商精神。

治理齐国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重点发展国际贸易,与各诸侯国建立了良好的商业合作关系。每当他国受灾,齐国总是积极支援,反之,齐国遇到灾年,诸侯国也会倾力相助。短短三年,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上自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范蠡赞颂不已。

人生最难的是急流勇退。这一天,站在临淄巍峨的城楼上,望着脚下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范蠡心中感慨万千。

“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普通人来说,已是到了极点。长期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自言自语中,范蠡又一次萌生了退隐之意。

奠定了齐鲁大地儒商文化基础

他表明心迹后,将相印归还给了齐王,又把多年经商积累的钱财分给了好友和当年同在海边垦荒的乡邻。安排妥当后,范蠡带着妻儿悄悄地离开了临淄向西而去,在陶地隐居下来。

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是天下的交通和物流枢纽。一切从零开始的范蠡,改称自己为“陶朱公”,又在陶地做起生意。他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靠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理念经营,没过多久又成为远近闻名的巨贾。

范蠡隐居山东期间,坚持“道德经商”和“智谋经商”,主张以义取利,并且重视商业运行规律,成为民族商业文化的主流,奠定了齐鲁大地“儒商”的文化基础。

山东肥城范蠡墓

范蠡深得民心,山东老百姓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他,两座陶山、两座范蠡墓就是最好的见证。

山东滕州羊庄镇内有陶山,山下曾有陶朱公庙。据明万历《滕县志》记载:“此陶山汉属东海郡,在兰陵境,故有范蠡湖、钓鱼台,而庙即其居也。自唐以前有之,宝历二年重修。”陶山之阳不远处有个范村,村里人大多是范姓,据说正是范蠡后裔。

在山东肥城,也有一座陶山。据地方志记载:“陶山在城西南三十里,旧说范蠡三徙而隐于此山,故名陶山,又名鸱夷山。”

肥城陶山西麓山口处是范蠡墓。墓地约占平方米,有高约4米的封土。在墓左前方米处,是范蠡祠。祠内范蠡像两旁石柱楹联是:“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

在菏泽市定陶区,另有一座范蠡墓。定陶古称陶,又称陶丘,史书多证之太史公所言范蠡第三次迁移“止于陶”就是此地。除了范蠡墓,当地还有范蠡湖、陶朱公亭、范店村等范蠡主题遗存。

范蠡的民间传说、历史遗存有许多版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谁真谁假了,然而这些竞相“争抢”范蠡“周边”,恰恰说明了范蠡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3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