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
留得住情怀
自杆秤出现以来,关于“称”的成语比比皆是
“称斤掂两”注重的是秤的实用
“铢称寸量”体现的是秤的精细,
“称心如意”以秤寄托心满意足的美好愿望。
杆秤的历史渊源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
关于杆秤的传说也是纷繁复杂。
传说1
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
制作杆秤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
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
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
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这也正是我们熟知的“半斤八两”的由来。
传说2
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
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
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
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
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
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
便添加"福禄寿"三星。
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温岭戥秤制作
在三楼的民俗展厅,陈列着一组形似“如意”的温岭戥秤。
戥秤是古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因外盒形似如意,寓意“称心如意”。
在温岭,戥秤制作最早出现在宋代,
至明、清两代制作技艺达到顶峰。
戥秤制作从选料、打磨、校准、抽线、打星眼,
到制作外盒,前后多达多道工序。
临海永利木秤制作
走在临海的老街上,
巷口里依稀可见古老传统的杆秤店。
店主大多是老艺人,
他们守着小店的同时正在衡定刻度,打着秤花。
所谓的匠人精神,他们还在一直坚守和传承着。
一根圆形杆秤从锯木头开始至成器,必经过十道工序:定秤杆、打光、镪秤杆、衡定刻度、打秤花、钉秤花、压秤花、配秤砣、秤钩、擦抹菜油。
临海永利木秤制作精巧细腻,工序合理严谨,做工精湛独特,所制杆秤凝聚着木杆秤传人的聪明智慧,匠心独运,是一份极其宝贵的传统技艺遗存。
这个周末,一起传承匠人精神,
体验传统的手工艺—杆秤制作。
上期活动回顾
活动名称:小玩童
杆秤制作(第二期)
活动时间:9月16日(周日)上午9:30-11:00
活动地点:台州市博物馆一楼大厅
年龄要求:8周岁以上
活动人数:15人
报名费用:免费
报名时间:9月12日8:30——9月14日23:00
报名方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