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运河风俗留住了即将消亡的木杆秤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运河小子

感谢王永潮老师提供的插图《老行当》

木杆秤,在日常的生活中已很难看到了,但它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偶尔在农村的大典上,才能一睹芳泽,因为运河边有个传统,小孩子周岁、二十九岁过韩信关,或是婚礼,都得举行一个仪式,仪式的开场就是斋星宿,俗称斋星倌,因仪式都在白天举行,看不到天上的星星,于是就拿来了一杆小巧的木杆秤,把它插在米斗里,下面放一面镜子,照着秤杆,秤杆上有表示度量衡的秤芯,芯与星谐音。

因此在电子秤拥入的今天,木杆秤还能拥有自己的席位。

小时候,木杆秤几乎家家都有,有大秤小秤之分,小秤一般能秤三十斤以下物品,生产队里的大秤,大多可秤斤。

每年的年初七是人日,这一天几乎每个村子里都会拿出一杆大秤,为村里的孩子秤重,人们在屋檐下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只竹萝,村上的小孩子轮流坐在竹萝里秤人。司秤的大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有些大人能说会道,会说出一大串的顺口溜,比如“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但有一个规定,打秤花只能从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旧时,村里少有文化的人,小孩子出生后,怎样取名,也常常使人感到犯难,于是木杆秤便成了取名大使,用秤一秤便有了小孩子的名字,于是村里便有了以份斤命名的孩子,我家东边村子就有四斤、七斤的名字,西村有八斤、六斤的名字,连影视剧中也有徐九斤、七斤这样的名字。

一次,我觉得奇怪,我就问我的奶奶,旧时的小孩子难道真有这么重?奶奶且笑嘻嘻地告诉我,其实那时人们生活条件差,生下来的孩子有四斤重已经了不起了,在秤重时有些人家是作了手脚的,想让孩子长大有出息,一些家庭在秤重时,在筐里放了算盘,钢笔、状元糕之类的吉祥物,放算盘,长大后会打算盘,放钢笔长大了会识字断文,放了状元糕,日后就能中状元……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

木杆秤在我国已有年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时候随处可见的做秤匠几乎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近日,为了镇志编写的需要,在镇上寻找曾经的制秤匠。

几经周折,在石门镇运河路61号的一间面向运河的古朴的瓦房里寻访到了一位曾经的秤匠,但他这几年已经彻底放弃了制秤这一古老的行业,因此他也成了镇上最后的秤匠。

今年82岁的老徐,父亲叫徐凤楼,早年在崇福开设衡器店,从事传统的木杆秤制作,老徐从小随父亲学艺,十几岁时便学会了制作木杆秤。六十年代初,21岁他,只身从浙江永康来到石门做秤。

主要是制作和销售木杆秤,并在石门安了家,想不到在石门一住就是六十多年,老徐说,制作木杆秤被称为“百工之首”,做秤的工匠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德行,做公平秤,不做亏心秤。八十年代,刚推行市场经济时,曾有黑心商贩,三番五次来找老徐制作黑心秤,并许以高价,但老徐不为金钱所动,义正言辞地加于谢绝。被人称之为“钝卵”先生。

木杆秤的制作过程极其繁琐,有刮秤杆、安装、校秤、标刻度、钻秤眼、补秤星、上色、抛光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不差分毫,否则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影响到秤的准确性。

木杆秤按秤杆长短及秤锤大小分大、中、小等多种型号,按用途又分为钩秤(用秤钩系物称重)和盘秤(用铜、铝、铁盘放物称重)。老徐是个手艺精湛的制秤匠,他制作的最大号杆秤可称重公斤,最小号杆秤—戥子秤只能称0.25公斤,用于中药房抓配中药。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磅秤,特别是电子秤的普及,很少有人再用木杆秤,老徐的生意一落千丈,几乎常常没有一笔生意。

木杆秤制作技艺其实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来说,木杆秤代表着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其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诚实无欺,诚信待人。把木杆秤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其意义已远超技艺本身。(文中最后三张照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5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