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半解(李晔)授权发布
作者:李晔,字炳华,号半解、延古精舍主人。
本文是一个二十多岁书友的读帖笔记。看了此文许多人会说:米芾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的确如此,但我们许多人临帖走马观花地看个大概,临帖多年还是学不到古人的点滴笔法,原因就是读帖时看的粗、想的少。学书法只有看在心里,才能写在笔下。李晔的临帖效果看最后的图片。
《李太师帖》基本资料:《李太师帖》宋代米芾纸本,行书,纵25.8厘米,横31.3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李太师帖》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半解读帖笔记
“李”纵向取势,上大下小,泰山压顶之势,下边“子”的最后一横靠下以求重心稳定。
“太”字形较扁,为三角形,撇长捺短,撇高捺低。
“师”左右结构,左边向左倒,右边向右倒,为V型,突出中部纵向空间。该字空间变化多样,左边的三角空间,峻拔;中部的楔形空间,神秘;右部的三角弧空间,富有张力。
“收”左长右短,左粗右细,上开下合。
“晋”上大下小,上部向左斜,下部向右斜。突出上部横向空间。右齐左不齐,左边自上而下,收——放——收。
“贤”,上宽下窄,上部空间划分精妙,三角形、三角弧,空间形状大小方向、错落。
“十”,取纵势,横露锋,细——粗——细,竖藏锋,粗细均匀。
“四”,取横势,中宫收紧。
“帖”V型,左右亲密,空间关系上,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空间纵横搭配。
“武”左重右轻,戈钩与点之间的细线与戈钩组成了有张力的字内空间(相向),精美!
“帝”,上左倾,下右倾。动态平衡,体现中国人的杆秤理念,横折钩的钩即为“秤砣”
“王戎”,字组连缀,上小下大。王字上疏下密,戎字依然体现动态平衡。
“书”,菱形结构,上疏下密,自上而下空间依次减收。
“若”,上轻下重,纵中有横。
“篆”纵势,上下大、中间小,下面部件的两撇呈背式。
“籀”,左右结构,横向取势,左旁右倒,右旁左倾,字形呈倒V形,或A形,左疏右密。
“谢”,左右宽,中间窄,字形偏方。
“安”,上密下疏,左下放,整体收缩,如收紧的拳头。
“格”,左边左倾,右边右倾,字形为A形左直右曲左方右圆左静右动,右边打开。
“在”,梯形结构,上细下粗,三横中一三横平行,第二横向右下取势,一三横体现平行线在结字中的稳定作用。
“子”,上下宽,中间窄(最后一横靠下),突出中部空间。
“敬”,左大右小,左粗右细,左长右短。
“上”,上轻下重,纵向取势,长脖子,气质佳。
“真宜批”三字连绵线,为一个字组,且字势蛇形线摆动,“真宜”二字左倾,右下取势,“批”字左移,稳住上边二字。
“真”,三角形,上细下粗
“宜”,倒三角形,与上字字形反扣,上下粗中间细
“批”,横向取势,左旁右倒,右旁左倾,字形A型
左细又粗、左小右大,下齐上不齐,V型。
上下结构,纵横搭配,上旁右倾,下旁左倒,也是A型,右部有非常大的空间。
上密下疏,取横势,且突出中部横向空间。
看着通篇,你能回忆起这些字的特点么?如果可以,你也会背临了。
如果还没有信心,看看我的临习,你的自信心会爆棚!
半解实临李太师帖
我是眼高手低,自己背临,发现问题真是太多了。落款自运更是不忍多看一眼,太菜了。现在的你有信心了吧,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