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条,不取巧普通人可以这样开始小说创

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多年前,贾樟柯在筹备电影《在清朝》时,突然来了灵感,被其形容为“闪电一般的灵感”,于是他向《在清朝》的监制杜琪峰告假,迅速筹备开拍《天注定》。5个月后,电影拍完进入后期制作。在一般人看来,贾樟柯真是很厉害,一点点灵感就能拍一部电影。

事实上,贾樟柯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坦言,想拍这个类型的电影已经很久了,在不断搜集、积累素材,突然在某个时间点,量变到质变,所以决定拍这样一部电影,而关于电影中的人物、事件都来源生活,但他并未照搬,而是采取了艺术加工处理,最终呈现出来,屡获国际大奖。

其实,写小说就和拍电影一样,需要攒剧本,创作过程也是一个灵感积累,人物刻画,故事描述等等,不停加工处理,再创作。艾丽斯·马蒂森所著《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战案例。她旁征博引,用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找对方法,人人都能创作小说。她特别强调,在创作时别忽略常识,应该让人物动起来,通过有方法的不停尝试,完成小说创作。殊途同归,这些方法对我们平时写作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自由创作时,别忽略几个常识

1、做做白日梦无妨,但也别太过头

除了非虚构写作,写作需要臆测、直觉和想象。而对于小说家来说,这种空间更大,大到可以凭空创造人物和事件。这种想象虽然是不合常理的,甚至令人尴尬的,但却是被允许的。生活中,合常理的事情很多,但不合常理的事情才会成为新闻。同样,在小说创作中,不合常理的内容,总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因为读者期盼小说的内容能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艾丽斯·马蒂森建议,

当你有一些微妙的思绪且不合理,难以解释,但千万别忽视它,请把它记录下来,作为你以后的创作素材。

作为一个创作者无疑是焦虑的。一边是绝对的压抑、理智和常识,有规则限制,一边却要释放自己的想象力、感性和激情,作家其实就是游走在这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我没有灵感,等我有灵感再来写。”这句话看似十分正确,却又成为了无数人拖延症的借口。毕竟灵感什么时候来到,谁都没有把握。艾丽斯·马蒂森把这种平衡方式比喻为放风筝,线时不时要放一放,有必要的时候要收一收。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既不能让写作方法和规则扼杀灵感,又不能毫无作为地等待灵感降临。有一点需要牢记:有些情况下,作家完全无须受限于规则,只要实事求是地写出来即可。

2、让人物动起来说话,别沉溺于人物心理描写

如果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里,各个角色都配有大量的旁白、内心独白,作为观众的你,是不是会很快放弃观看?回忆一下,那些经典电影中的人物,是不是都在通过行动、事件、对话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等?那些大量旁白的电影无疑像是乌鸦般的聒噪,让观众心生厌烦之情。同样,写作也是如此。小说里的人物需要通过行动才能鲜活起来,倘若是作者着力刻画心理描写,会让读者认为他在夹带私货,进而放弃阅读。

3、写作时,别被人物原型牵着走

生活中有许多素材原型,但小说作者不能直接拿来用,需要忠实于叙事文学的内在规律,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如果按事件原本呈现,那是新闻报道,而非小说创作。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我们可以按照人物的特点去凭空虚构时间、天气、故事情节等等。当然,更有高手创作者则划分会架空时间、空间等,完全虚拟一个世界出来,并塑造、刻画人物性格。如果还停留在按照现实人物的简单的塑造,会局限自己的思维,人物也不会有突出的特点,更不会吸引到读者。其实,作家就该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通过发散练习来活跃自己的思维,以想象力来加工素材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里面其实还涉及到围绕人物展开的情节问题。单纯的片段或情节还无法构成一篇短篇小说,创作者必须予以加工,让其丰满。如果只是简单地忠实于记录生活中见到的情节,这会导致情节索然寡味,毫无可读性可言。所以,在利用生活中的原型人物时,千万别照搬,一定要虚构,设置一些惊险、悬疑的情节。

二、向电视剧学习创作手法

艾丽斯·马蒂森说,要学会从大师的著作里偷师学艺,通常他们会无意间留下线索。找到作家的创作图谱就能事半功倍。其实,从电视剧里我们都能看到清晰的创作套路,也能拿来为我们所用。

就拿年大热的英国电视剧《真相捕捉》来说,俗话说,眼见为实,视频监控一般人都会认为是铁板钉钉的证据。在第一集编剧就给开始设下陷阱,一开始就出现监控画面女主被男主殴打等镜头,警员报警。镜头一转,交代男主肖恩好不容易假释出来,经辩护被判无罪。当晚,他的辩护律师汉娜在酒吧为其庆祝。画面一转,当肖恩从卫生间出来,汉娜已离开。肖恩前去追赶,正好在桥上追上汉娜,他向汉娜表白了。但在警方的监控画面上,他正在殴打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各种疑问扑面而来。

这就是编剧和导演常用的设置一个悬疑来吸引观众。而写作者大可借用来,不停设置各种曲折的情节,让读者一步步追问,带着疑惑去看,刚刚解答一个疑惑,另外一个疑惑又闪现。

再比如,一部又长又有收视率的美剧《迷失》,编剧不停挖坑,不停填坑,直到最后来揭示真相。在创作中,作家需要当个虐待狂,需要不停地虐待各个角色,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像美剧等已经属于非常成熟的工业化生产,借助大数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模式。比如,在第一集什么时候设置陷阱,几点几分该设置一个小高潮,一集快结束的时候该如何设置悬念,以确保观众继续追下去。毕竟一周一集,还是挺考验编剧和导演的水平。如果观众觉得弄巧成拙,便会放弃。许多虎头蛇尾的美剧就是这样导致收视率的下降而被终结。

在写作时候,不光借鉴大师的创作手法,还可以学习电视剧的生产方式,比如主角黑化,主角悲惨遭遇,倒了八辈子的霉、各种麻烦,问题层出不穷,当然还有各种巧合设置等。

三、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区别

提及这二者的区别,我之前也是一头雾水。不过读完本书,心里还是有个基本框架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并非按字数多少、篇幅长短来区别。短篇小说至少要有2-3个事件支撑,至少有两次情节转折,最后需要一个事件必须要有足够的确定性,有个“结尾”,把故事讲圆。而长篇需要更多的篇幅来详细刻画人物,让人物更丰满,全方位地展现他们的心理及行动。短篇一般都不会有较长的铺垫,会快速让读者进入到情节之中;长篇则会娓娓道来,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在做铺垫,直到读完才发现,之前认为的所谓边角碎料没有并非多余。比如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从某种意义上,短篇小说是很少去塑造各个角色的复杂性格,要很快将读者代入故事情节之中,转几个弯之后,带着你发现真相。而长篇小说会花费较大力气去塑造各个角色的复杂性格,并让这些角色交错发生联系、矛盾等,带读者走入迷宫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环环相扣,最后让读者去细品结局。

结语

我们在读一本小说,看一部电影,追一部剧时候,常常大呼过瘾,一定是有某一点或者某一些特别的点揪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欲罢不能。这便是作者、编剧或者导演驾驭作品的魅力。对于读书较多的读者来说,心中自然有一杆秤,拎得清何为好,可以列出一二三条,甚至长篇大论,但他们不一定知道“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这说明,实践出真知。只有不停创作的人才有机会领悟“为何写不好”,进阶者才能知道“如何能写好”。艾丽斯·马蒂森所著《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一书,把几十年的创作常识分享给我们,相当于让我们在理论上有了捷径可走。接下来,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尝试和创作小说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9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