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共济,心思没用对

从来没有一次改革,像"门诊共济"这样遭到这样广泛的反对,共济重点要照顾的群体——频繁就医的退休老人们——意见更大、反对得更凶!

这就让医改方案的制定者和专家们尴尬了。

专家们说,这次医改是"济病济困,扶助民生",可制定医改方案的专家们,恐怕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民生了。

民生不是大宅豪车、高端酒局,而是退休的老两口、坐十几站公交买三斤特价鸡蛋的满足;是今天白菜又降价两毛的欣喜!

医保个人账户返的那点儿钱,在工资高、待遇好的专家眼里是毛毛雨,但多数退休老人的退休金不过两三千一个月,医保个人账户一个月扣掉两百多,那可相当于月收入的10%,他能不跟你急?

专家们说,"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过度沉淀、应该盘活,解决门诊费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专家们说,"进入个人账户的钱少了,可长期来看是得大于失的,尤其是退休的老年人,门诊看病的花费能得到充分保障"。

全民吐槽"门诊共济"后,某媒体还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共济的好处:

某退休职工周某,原个人医保账户月返款元/年元;共济改革后月返70元/年元,每年少返款元。

但在他得脑梗时,门(急)诊治疗花费了多元,以前是不能报销的,现在去掉门槛费元后报销60%即元,高于每年个人账户扣款的元,治疗支出得到了充分保障!

我看了很无语、很想骂人,谁年年得脑梗啊?

心里装着这句话,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

门诊共济执行三个月来,无论专家们怎么忽悠,反对声都未消失;因为老百姓并不傻,医改后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是否"得大于失",心里都有杆秤。

经过三个月的"实践"和"体验",参保人们更是发现,这"门诊共济"好像就没想让人受益。

为了保证个账共济后"共的多、济的少",专家们可是下了不少心思:

第一,门诊共济后,吃药必须到门诊开;医院的门,医生可不管你大病还是小病、初诊还是复诊,检查/化验单一大堆,先给你来个全套;医院送去了持续性的巨额收入,弥补了医院带来的生存危机,医院得有人养活;

第二,医院用过度诊疗的手段"掏"医保基金是常规操作,但这次医改后,医院的医保结算,门诊的每个医生都有"医保使用额度",为了不被扣奖金,医生只好多开自费药和自费检查,让患者自掏腰包;

第三,必须到门诊开方买药(最多开12周/三个月的药),虽说这是为你好、怕你乱吃药,但这人为的制造了一个障碍,会降低轻症患者、老年患者的就医意愿,客观上起到降低医保支出的效果;

第四,报销门槛、报销比例、时间成本、出行麻烦、体力考验、子女陪同……,这一个个都是就医的绊脚石,进一步降低人们尤其是老人的就医意愿,压缩了医保支出;

第五,在医保那报销,自己得花,这是理论上的比例;实际上自费药和自费检查根本避免不了,报销、自己花才是实际情况,嫌看病贵?那就少去,医保又可以省一笔;

第六,门诊报销有封顶,哪怕你疾病缠身,一年也只能报销这些,多了自费;你说去年扣了我好几千,医院所以一分没报着,那对不起,谁让你去年不得病的?

第七,门诊报销的门栏费,绝大多数身体健康/偶尔就医的人,一年甚至十年八年的门诊费用都过不了这个数,被扣几千几万块钱去共济,自己却一分钱也好处也没有。

……

我们老百姓一向很善良、很宽容,吃些亏一般不会计较,这次的"共济改革"但凡能多些诚意,也能争取到部分支持,而不是参保人的强烈反对。

喜欢我的观点,就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9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