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托富勒
孩子天真、富于幻想、好动手动脑,这些特点为培养发明创造能力提供了基础。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但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和技能,而这些都是在动手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所以,鼓励、支持孩子平时多做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能够很好地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
不过,做小实验、小制作也不能瞎折腾,要让孩子知道如何进行,注意实验的真实目的,保障自己的安全,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1.要明确要求
孩子做小实验、小制作时要先明确要求,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自制合适的器材。一般来说自制实验器材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用替代的方法解决仪器短缺的困难;对现成的仪器做某些改进,适应实验要求;设计出新的仪器,开发新的实验;寻找、探究符合实验要求的仪器。
比如鱼儿能在水中自如沉浮的实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一盆水、一块小石头、一个小气球、一致注射器(20毫升)、一根细软的小橡皮管、一根细线进行。先将小气球拉松弛,再将小橡皮管插入,不要插到底;用细线扎紧出气口,在它的下面挂一块小石头,然后将注射器活塞拉至顶端;再将小橡皮管同气球连接起来,并确定整个装置不漏气,然后一起放入水中。通过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能使石块在水中沉浮自如。通过这个更形象、更直观的实验,孩子便能对鱼体内鰾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注重设计思想
做小实验时,要注重设计思想,从实际应用出发,突出原理,注重能力的培养。孩子最好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器材,如用可乐瓶、自行车内胎的气门针制造扶摇直上的“火箭‘。
具体做法:取可乐瓶一只,去除瓶盖,取一只橡皮塞子,在橡皮塞子中间取一圆孔,装上自行车内胎的气门,再插上带小橡皮管的气门芯,并用螺帽旋紧。在可乐瓶内装上容积一半的有色水。盖紧橡皮塞子,就构成一个模拟火箭。释放火箭时,将瓶身翻转,使瓶口朝下,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瓶口,保持瓶身轴线与地平面垂直,用铁架台夹住可乐瓶的瓶塞,然后用自行车打气筒夹住橡胶塞上的气门芯,朝瓶内充气,事瓶内气压增大,水火箭内的高气压会顶开橡胶塞,向空中发射。
3.要手脑并用,重在创新
孩子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强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制作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亲自动手实践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家长要鼓励孩子勤于动手、动脑,做到手脑并用,勇于克服困难。例如制作“火灾报警器”。
具体做法:取一只废旧日光灯启辉器,拆下铝壳,剪去电容,轻轻砸掉双金属片外的玻璃泡,使双金属片仍留在启辉器底座上。用细长铜丝与电池、电铃、小电珠串联成电路,调节动、静触头的距离,使用时,用两根长铜丝把双金属片及底座置于易着火处,而灯及电池装在人常活动的地方,当易着火处的温度接近着火点时,即出现声光报警。
4.做小实验要认真观察,重在感知
自然科学课本中编排了不少课外小实验,在观察、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孩子重视如下观察要点: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观察不是随意地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效果。只有明确了解观察目的,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认真细致、持久地进行观察。反之,漫无目的地观察,就会东张西望。例如有的孩子有兴趣到公园做跷跷板游戏。他就会想到做这个游戏不是玩,而是有目的的学习过程:1.补充和复习关于力、能量和运动的知识。2.探索科学知识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3.把游戏和实验联系起来。4.提高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一来,孩子既做了游戏又明确了道理,收获极大。
(2)观察要有顺序。在观察之前,家长要按观察的任务,帮助孩子制定出有顺序的、条理分明的计划。可以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也可以按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顺序。例如进公园看荡秋千,就可以先观察秋千的结构;再观察人上去荡和结束时双腿、绳子、重心的变化等。
(3)观察要有重点,不能千篇一律,面面俱到。这样可以增加知觉的选择而不会被次要的现象干扰,更好地达到观察目的,完成观察任务。例如观察杆秤,就要观察杆秤粗细是否一样,刻度是否均匀、刻度从什么地方开始这几个重点,其他的就不必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