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昌从手艺到守艺一生只为一杆秤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7435216282197608&wfr=spider&for=pc

在江西省黎川县老街人民路旁,有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秤店,店里挂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精致的木杆秤。店主人叫陈海昌,今年67岁,从15岁起跟父亲学艺起,至今已有52年的钉秤经历。随着电子秤的普及,老秤越来越不好卖,但陈海昌依然坚守在店里,传承着这门行将消失的传统老手艺。

制秤工序之一--刨杆(刘霞摄)

陈海昌的父亲是上个世纪60年代黎川五金厂最有名的大师傅。兄弟四人从小向父亲学习制秤,其中以陈海昌学得最快最好,他脑子灵活,一双巧手好像天生为钉秤而生,加上勤奋好学,日夜钻研,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制秤师傅。“一杆秤看着简单,要做好却不容易,秤杆一般选择纹路细且木质坚硬的木料,有选料、刨杆、打铜包、锉料、定位、校秤等近20道工序,全靠手工制作。”陈海昌介绍,工艺、配比、做工、图案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上世纪70年代,抚州市计量所对本市所有制秤师傅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取得制秤资格。考核的方式就是现场订制一杆秤,陈海昌刚把一根杆刨完,考官就赞不绝口说:“一看这动作,这师傅就是个制秤高手!”

制秤工序之一--上漆(刘霞摄)

陈海昌表示,手艺人讲求的是良心,特别是秤,代表的是公平。许多商贩出高价来订制,有做“大”的,也有做“小”的,一概都被他回绝了。“大”了“小”了,秤就不准了,明显是害人,是欺蒙拐骗,手艺人绝不可以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制秤工序之一--量刻度(刘霞摄)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老秤销售最红火的时候。兄弟四人日夜不停制秤,仍供不应求,赶集一天能卖出多杆秤。那时,普通工人月收入只有数十元,他们却有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收入。90年代后,电子秤快速普及,老秤越来越难卖,难以挣钱。“过去钉秤是为了全家的生计,如今纯粹是因为爱好,一日不钉秤浑身就不舒服。”陈海昌的兄弟早已陆续改行,只有他因割舍不下对制秤的热爱而坚守着。

制秤工序之一--打眼(刘霞摄)

在陈海昌看来,一杆木秤就是一件艺术品。光滑细腻的手感、精准的灵敏度、精美的图案,是他对一杆秤的执著追求。无论是几十元到普通木秤,还是价值不菲的精制木秤,敲锤剪钻,刨嵌挫磨,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从做第一杆秤起,他每半年留一杆不卖,只为和过去做比较,使制秤技艺精益求精。

制秤工序之一--抛光(刘霞摄)

木杆秤有独特的收藏价值,和字画不同,木杆秤更易于传承,是可以作为传家之宝世世代代收藏下去的。“现在真正用老秤的人少了,很多人找我做都是为了收藏。”陈海昌说。还有人买秤是认为,秤代表着“正”,能够驱邪避邪,乔迁新居买一杆秤放在家中,能够保家人平安。

随着黎川古城景区的改造,陈海昌的制秤店早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摄影拍照。但陈海昌说,“我年纪大了,钉不了几年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他做了一辈子的秤,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徒弟把钉秤的手艺传承下去。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79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