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王阳明孟子欧阳修人性本善,每

白癜风资深专家联袂亲诊 http://m.39.net/disease/a_11972565.html
不要去对抗人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

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东西,非“人性”莫属。

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于对人性进行各种各样的假设。

欧阳修曾言:“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

也就是说,一个人最高级的的修养,就是从内到外做好自我管理。小到处理事情的情绪,大到对待外界的看法。

只有从根上把握住心的方向,才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也才能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

孟子与告子就针对人性的问题,也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告子认为,人性好比纯天然的红柳木,本身并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要将它们改造成为可以使用的杯子或者盘子,必须用斧子或刀子改变红柳木本身的模样才能实现。

所以,告子的观点就是人性如果不通过外力去改变,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告子还提出,人性就如同水一样,你在东面开一个缺口,水就会向东流,你在西边开一个缺口,水就会向西流。

所以,想让人性发挥作用,就必须学会控制人性。

告子的观点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如今很多人也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就拿管教孩子来说,为了能让孩子成人、成才,家长就必须花费很多心思去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养成习惯,有时甚至要制定很多条条框框来约束孩子。

如果不用这些规则来对孩子进行硬性要求,孩子自己是很难主动学习、进步的,自然也很难成才。

但是,家长发现,即便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心血,也依然有管教不好的地方。

这时,家长就要订立新的规则,甚至还要不断跟孩子强调某些规则的重要性。

一次在火车上,我听到一个像是妈妈的人给孩子打电话,意思是孩子在卫生习惯方面做得不太好,经常在家里把东西到处扔,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令她非常不满。

当时这位妈妈说了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她说:我没有给你定规矩,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事了吗?非要我一件事一件事地跟你讲清楚,你才能去做吗?

孩子在电话里一声都不吭。

看似非常简单的事,却需要用规则去约束,好像人性不通过管理和约束去加以修正,就真的非常糟糕一样。

这样看来,要约束和管理好人性还真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但是,孟子却对告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孟子对于人性的解读恰恰相反,他认为人性本善,如果要通过与人性做斗争才能够让人向善,那本身就是不善良的。

对于告子将人性比喻成水,孟子也用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加以反驳。

他对告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心向善,就如同水会遵照自然规律往下面流动一样,而不是像告子说的那样,叫它向东它就向东,叫它向西它就向西。

比如说,你在河边略高处挖一条河道,水是不会顺着河道向上走的。

所以孟子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让人心向善的根本。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是妈妈。

一位好妈妈可以抵得上一百个教师,因为妈妈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所以妈妈身上的特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咨询作者武志红曾说: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做孩子的容器,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一个优秀的孩子,离不开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

妈妈良好的三观,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通行证。

妈妈稳定的情绪,是孩子性格养成的营养剂。妈妈适当的示弱,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助推器。

孟子的这个观点后来又被王阳明所推崇,王阳明哲学理论中的“致良知”就是以孟子的这个观点为基础的。

他还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如果一个盗贼当众被别人说成是贼时,他一样会生气。

这说明,他也知道做贼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人生路上,少不了风雨,也免不了荆棘。

想要走得快、走得稳、走得远,就要学会通透性情、关照修养。

修养之于心地,犹如食物之于身体。可以滋养我们,也可以丰富我们。

当你学着锤炼脾气,就会发现天地广阔;当你学着摆正三观,就会发现尘世精彩;当你学着感恩一切,你会发现内心丰盛。

而这一切,都会让你感慨人间值得,不枉此生。

(注:文献参考《人生的底气》)

#乐享周末分享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9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