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哟,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这是经典老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看过的人一定此刻耳边能够响起童声念白的曲调。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洛宁人,也与「秤」有关,他用秤挑起来了一辈子的生计和千年文化的传承。
讲述咱洛宁人的故事
第32期
吕全耀,现年78岁,家住洛宁县城郊乡崖地村,一生务农,跟前有一男一女,妻子早年去世。全家现四口人,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小孙娃在洛阳上学。他的父亲一生务农,是钉秤的行家里手,在大集体的岁月里,父亲边务农边逢集日到王范街支摊钉秤,一钉便是一生。
吕全耀从小眼父亲学到了这门手艺,从年吃大锅饭还未散伙时便开始逢集日到王范街摆摊钉秤,至今再未间断过,不过在当时,如果赶集这一天缺了工,就得给生产队交1块五毛钱副业收入费。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集贸市场逐步开放搞活,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吕老汉也不例外。在经营好那几亩责任田外,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靠手艺挣钱的生计上,为广大农民兄弟快速进入流通领域提供服务。
吕老汉的生活很有规律,清晨起床常常是先喝杯冷开水,再刷牙洗脸散步,然后到责任田里干上半小时的农活,轻松愉快也不累,天天如此捎带着都把农活干完了。吃完早饭便骑上车子赶往县城摆摊,除雨雪天气外从不间断。
冬天天冷,吕老汉就巧用时间,利用中午天暖和的时光把所需活提前干完,坐等买主上门。
随着科技进步,电子秤的问世,深受用户的欢迎。这手提的老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生意越来越谈,摆摊经营仅能维持住生计。
吕老汉今年78岁,身体尚好,耳不聋眼不花,看书写字、加工产品从不戴镜子。问起视力为什么保持这么好?吕老汉说「坚持用露水摸眼很有好处。虽然这一招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毕竟不用花钱。」
与时俱进,老手艺不丢,新器具经营。吴老汉的新产品广告牌做的也是格外醒目。
磨镰不误割麦。忙里偷闲,吕老汉把加工秤的工具拾掇的很得劲,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吕老汉平时很注意养生,但毕竟是上了年纪,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前几天高血压病发作摔倒在地,由于口袋里备有药品,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服了药才保住了性命。
吕老汉钉秤已有50余年的历史,漫长的岁月没有磨灭老汉的经营热情,对顾客上门修理称杆的顾客总是笑脸相迎,精心制作,从不马虎,深受客户的好评。
对上门购买木杆称的群众,吕老汉总会当面叫秤,斤两准确无误,让客户放心使用。
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吕老汉制作的木杆秤数量多到无法计算,大部分散落在民间继续发挥着作用。
闲暇之余,吕老汉面对眼前挂着大小木杆秤,心里既高兴又优伤。高兴地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用勤劳和智慧发明的木杆秤,又经过他半个世纪的传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市场开放而得以长足的发展与兴盛,木杆秤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忧伤的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随着他们的这一代人的哀老过世而将要宣告终结。
8月25日下午快收摊时,一对乡下妇夫心急火燎地跑来说,家里急需买杆秤使用,满城跑遍了也找不到。吕老汉听罢后仔细询问顾客,要打多少斤的,主要干啥用,然后给介绍自己产品让顾客选择。
凡前来上门购买木杆秤的群众,吕老汉还亲手书写产品保修卡。
吕老汉的产品保修卡只签名不用盖章,群众很放心。
看着顾客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骑车离去的身影,吕老汉开心地笑了。由于自己的常年坚守阵地,不但解了顾客的燃眉之急,还为自己养家户囗增加了一笔经济收入。
在吕老汉的仓库里,还堆放着不少不同规格的木杆称及台磅的各种配件,这都是吕老汉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古物化为人民的记忆。
据吕老汉说,在洛宁大地上,年轻人都不学这门技艺了,长期经营坚守至今的人只剩两人。「我今年78岁,充其量再咬牙坚守两年。另一位今年60多岁,一旦身体有什么变化,这门技艺停业失传就在眼前。」
「真想不到改革开放这40年来各行各业变化真大,科技的发展会使传承了几千年的木杆秤在我们这一代手里由兴到衰败下阵来。」
吕老汉在兴宁中路上摆摊已有些年月了,同周边的商户和居民都很有缘份,凡下午收摊时,经常会有大人小孩前来帮忙,吕老汉总是说「这世上还是好心人多啊!」
时代越是进步,工具越是进化,这种传统的手艺便越是能散发出令人叹息的悠长味道。眼看着这类传统手艺和物件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犹如看着五千年历史的某一字句的印记模糊消失在眼前,的确忧伤。
已有人赞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