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五啦,咱们今天来聊聊轻松些的话题!在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中,巴菲特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投资“窍门”:读书。巴菲特表示,自己小时候比其他孩子读书更多,7岁时读的《赚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开启了他对商业的思考。离开学校之后,他经常去奥马哈公共图书馆借阅有关商业方面的书籍,这些读书经历为他日后投资奠定了基础。即使现在90多岁了,他仍然坚持每天读书五六小时。
巴菲特用自己的切身例子证明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那么咱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本叫做《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大众心理学著作,看看这本书能带给我们哪些投资启发~
01
“群体无意识”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无意识是书中最基本的观点。
什么叫做“群体无意识”呢?当一颗水滴还是水滴时,它可能是雨水、雪水,也可能是河水、海水;但当它融入其它水滴中去,它就只是河水的一分子,或是雨水的一分子。同样地,当我们只是一个孤立个体时,往往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有人性格热烈,有人性情疏离。而当我们融入群体之后,个性性格往往会被群体所淹没,思想也被群体思想所取代。可以理解的是,在投资行为中,也会出现群体无意识。
就像书中所说的,“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02
如何克服投资中的从众心理?
是不是觉得“群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很熟悉?放在投资界,还有两个词具有类似的含义,那就是“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在投资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所谓的“市场共识”影响,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而短期、疯狂的集中买入、卖出不仅会扰乱市场,还可能直接导致个人成交成本的上升。海通证券发布的《公募权益类基金中长期业绩点评报告》显示,追涨杀跌的申赎是基民操作的常态,在年-年、年、年四季度至年上半年、年四季度,权益基金整体表现出持续净申购。而在年、年三季度、年一季度,权益基金整体表现净赎回,追涨杀跌非常明显。而追涨杀跌往往无法取得很好的投资效果,比如在年大好的市场环境下,基民收益并没有水涨船高,权益类持仓平均收益率仅为权益基金平均涨幅的一半。(数据来源:上海证券报,.01.19)
那在投资中,从众心理是能够克服的吗?究竟又该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呢?
首先,我们心里要有一杆秤,清楚知道要投资品种的价值所在,除了要学会正确思考,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小夏之前跟大家科普过很多市场指标,比如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股债收益比、成交量等等;也介绍过很多基金指标,包括夏普比率、最大回撤、基金评级、基金排名等等。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投资前的准备工作,当我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指标去判断市场的价值、行业的景气度、基金的质地时,就不太会对投资本身产生过分的迷茫,也不容易被市场杂音所困扰。就像之前市场流行的那句话,不要在山顶慕名而来,也不要在谷底转身离去。
其次,给自己的投资做计划、定规矩。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去投资,或者按照时间推移去加仓,在磨底过程中“以时间换空间”,追求投资的确定性,比如定投;或者按照空间点位去加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