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疆金融过往

有经历的建筑是会说话的。步入乌鲁木齐市明德路西端,人们总是会被一座建筑吸引,一砖一石之间仿佛都有故事。整座建筑外观呈象牙色,花岗岩阶梯,门前矗立着6根立柱,与不远处南门的新疆人民剧场遥遥相望,正面最上端镌刻“中国工商银行”的字样,而许多乌鲁木齐人,则喜欢延续多年的习惯,称之为“大银行”。

不细细探究,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建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老建筑,风雨变迁中,屹立74载,“大银行”见证了新疆历史的多个重要时刻,其变迁史也成为新疆近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美与力的交汇

“大银行”修建于年,竣工于年,施工历时3年。这座3层大楼附设地下室,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木架结构,一砖到顶。

“大银行”所处的区域,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是南大街老商业繁华区的半条街。有闻名全市的津门永盛西食品店,同泰兴和俊兴德等老字号的百货店,还有山西陕西的商贾联合经营的大型货栈“西丰商行”,有官办的“公济当铺”。这些商号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都搬迁完毕。

乌鲁木齐城市史记录者刘荫楠先生在《乌鲁木齐掌故》中记述,当时,乌鲁木齐冬季气候特别冷,施工条件很差,没有挖土机、吊车、钢管脚手架等现代化设备,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整个工程第一年春季开工后,靠人工打基础,深挖土方;第二年进行主体工程施工,第三年内部装修。施工中,大楼外墙用混凝土装饰了花纹图案,既牢固又美观,为主体工程增添了新意境。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慕名前来参观的各族群众络绎不绝。

“大银行”的设计者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田兆普工程师。负责基建工作的是省银行总务办公室主任张德福,时年已50多岁,工作认真负责,每天骑一匹黑马跑材料,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去解决实际问题。当时的木工、瓦工、钢筋工、抹灰工、油漆工、架子工等工种的领班和技工师傅,大多都是从苏联归国的华侨。他们的技术高超,工作勤恳。

80岁的蔡美权退休前系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一直参与着这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建筑文保工作。他说:“‘大银行’的施工质量堪称完美。这座建筑的砖墙厚到什么程度?年‘大银行’经历改建,施工人员将原来的木结构楼板全部抽出,全楼丝毫不动。”

落成后,这座规模宏伟、设计独具匠心、造型壮观的现代化建筑,成为全疆独一无二的银行营业大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成为新疆省商业银行所在地(年12月1日新疆商业银行改组为新疆省银行),亲民的经营风格在广大民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大银行”的美名不胫而走。

年12月17日,彭德怀、王震、包尔汉等领导人站在“大银行”的台阶上,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入城部队。

新疆金融史的缩影

进入“大银行”大厅,参观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内部两层空间合一,采光极好,旋转楼梯通向二层隔间,庄严而不失富丽。

一楼除了办公区域,有一隅设“大银行”钱币展厅,对外开放。在二楼有一间狭长的历史展馆,各种展品诉说着新疆金融变迁史。其中,一张被裱在方形玻璃框的面值“60亿元”钞票,尤其引人注意。这张钞票主体呈褐色,背面为钢笔画‘大银行’外观,建筑上方书有“新疆省银行”,右下角用阿拉伯数字标识,“6”后面缀有9个“0”。

“60亿”钞票发行于年5月,是中国迄今为止发行过的面值最大钞票。据工商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工作人员介绍,民国时,除南京中央银行外,新疆省银行是独一具有发行货币职能的银行。在国民党垮台前夕,通货膨胀抵达顶点,新疆财政瓦解、水深火热,一张“60亿”的纸币,最后仅能买14粒米,不够吃一口饭的。如按年初步发行省币时,省币一元抵换大洋一元来比较,则10年间计贬值为六千亿分之一,社会各阶层均不愿使用,它的命运只有等待进入废纸堆了。

“60亿”的价值还不止于此。文史学者刘继兴所著的《民国秘闻》一书中写道,“60亿元”的钞票上印有“折合金圆券壹万元”字样。一张钞票印有两种面值,这在我国货币史上是罕见的。这种奇异的货币见证了旧中国那种混乱的社会局面,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也有其特殊的价值。正如上海银行博物馆“60亿”展品的正文所书,“大捆的钞票,不是财富,却是苦难的象征”。

年9月25日,驻守新疆的国民党部队宣布起义。新疆金融翻开崭新一页。年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新疆省分行成立,当年9月29日新疆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新疆省银行,10月1日业务全部归入中国人民银行新疆分行,当日人民银行新疆分行迁往明德路“大银行”办公。“大银行”又成了新疆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后,新疆的许多金融创新都发轫于此。

“大银行”曾有位奇人张文彬,掌握了鉴定金银的绝活儿,被誉为“活试金石”。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4天后,张文彬以69岁的高龄回到“大银行”工作,被委任为委员,协助金库处工作。年-年,他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新疆省分行、乌鲁木齐支行工作。

几十年的磨砺,张文彬掌握了鉴别金银的绝技,各种金砖、金条、金器,他看一眼便知成色几何,甚至能说出产地;银元、银元宝用手一掂,就能分辨真假良莠。由他经手兑换的金银,大到用苏联天平称,小到用戥子(一种称量药材或金银的小型杆秤)拎,均十分精确,顾客无不称赞。

李德义曾跟随张文彬学习鉴定金银技术。他说:“张师傅数银元,右手抬高码成一串,左手顺势接纳,就这么一过手、一听音儿,假的就丢在一边儿,真的溜到了左手中。”他至今仍觉得那像是变魔术,“那速度非常快,看得人啧啧称奇,就像如今的验钞机一般。这是真正的绝活儿,当时全新疆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那时,张文彬兑换金银的绝活儿有口皆碑,边城人都知道“大银行”里有个“殿爷”(对张文彬的尊称),“找张殿爷看成色兑金银――分毫不差”传为美谈。刘荫楠对张文彬的人品和鉴定金银技术十分赞赏,曾评价其为“新疆金银鉴定第一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银行”见证了新疆现代金融事业的发展和演变。

乌鲁木齐的新景观

年5月,工商银行新疆分行因循既尊重历史又与时俱进的原则,计划对历经岁月沧桑的“大银行”进行改造。是留?是拆?还是重建?蔡美权回顾,银行方见墙体极厚,有意保护,派人来问是否属文物。回答是,如银行方愿保护,就可以成为文物。银行方请了多个设计院做方案,评审时一致同意,按照原状修复,内部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规划方又建议,将刻意保存原状、传承文脉的意图做成展板,挂在大堂内。银行方将此设想扩大,于是有了二楼的金融史陈列室。

大厅中最为醒目的是一尊青铜铸成的列宁雕像,高厘米,重公斤。年,当时的工商银行新疆分行行长在塔城调研时,发现此雕像。工商银行新疆分行便将此雕像收藏于“大银行”,二者相映成辉。

年7月,“大银行”改造工程告竣。修复后的“大银行”主体建筑既保留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厚重、稳健、庄严的形象,又融入了现代金融因子和人文情怀,成为新疆传统金融文化与现代金融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

蔡美权说:“‘大银行’的保留是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过去是抹灰的墙面,后来改建镶嵌了大理石的外墙,它的玻璃每一块都是仔细打磨过的,跟镜子的表面一般光滑。而且在大厅正面的墙上还保留了一个金库大门。”

同年,“大银行”确立为乌鲁木齐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升级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大银行”入选乌鲁木齐“新十景”,还成为乌鲁木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日,走入这座建筑,既可以办理普通的金融业务,也可以参观一楼的“大银行”钱币展,直观了解新疆金融发展史。如同此展览前言中写到的――“只有对历史深入的了解,才可能深刻地把握现在,洞察未来”。(文章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5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