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三公,文学作品中出场率最低,历史上

中国历史里面最广为人知的要数三国时期,而这段历史的普及大部分要归功于小说,当代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多以小说为蓝本,其中塑造了太多经典人物。而有一类人,他们在文艺题材的三国里出场率极低,真实历史地位却远高于我们熟知的那些人,比如“魏三公”。

三公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就是秦时的丞相要职分权后的三个职位,由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后来被太傅、太尉、太保或司马、司空、司徒取代,三公之下再设九卿,就成为了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到三国初期由于时事动乱,魏蜀吴三国又分别恢复过丞相制,但往往只因一人的存在而存在,这人去世了,丞相之位就取消了,如曹操、诸葛亮等。因此自汉武帝以来,三公就成为了除皇帝外中央最高权力的象征。

魏国存在期间,历任过三公职位的人很多,这里我们要讲的“魏三公”特指跟随曹操开创基业的三位元勋级人物,曹丕曾经说过:“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就是感叹此三位去世后,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三公了。

此三位就是:钟繇、王朗和华歆。

咱们分别来了解一下他们,先说钟繇,他是河南许昌人,字元常。其人长相特别帅,在这三位里知名度算是高的,虽然每次三国剧都一笔带过,但在《军事联盟》里有较为丰富的表现。

汉献帝时期他的官职是尚书郎,我们都知道曹操势力的强大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迎奉天子,而这个主意虽是毛玠提出,但真正的实施过程依仗的确是钟繇。董卓死后,汉献帝还捏在董卓部将手里,是钟繇等人协助献帝出逃,才来到曹操手里,因此曹操给了钟繇司隶校尉的职位。后来西北的马腾、韩遂叛乱,曹操派钟繇领兵评判,结果他不仅仗打得好,还一直书信另马、韩主动送人质到曹操那里。平定西北使得曹操能够专心的去打官渡之战,而不必因四面受敌而掣肘,且在官渡战中,钟繇及时向前线派送军需,曹操将其比作汉高祖时的萧何。后来匈奴来范魏国边疆,

曹操又是派钟繇前去平叛,钟繇军队正在包围匈奴的时候,袁尚趁机派郭援背后加击他,钟繇招来马腾军队做援军,马腾的部将庞德斩了郭援,钟繇活捉了匈奴的单于。

后来被曹操封为前军师,大家都知道刘备封关羽是前将军,也就是众将之首,前军师也就是首席军师,在魏国集团那些著名的荀攸、程昱之上。

曹操被封魏王后,钟繇任大理,后来升相国(皇帝之下是丞相,国王之下是相国)。曹丕继承魏王之位的时候封钟繇为廷尉,曹丕称帝后,钟繇历任太尉、太傅之职。当初洛阳城被董卓烧毁之后成了废墟,曹丕建都后就是钟繇负责迁来人口将洛阳城填满的。他去世的时候已是八十岁高龄,魏明帝曹睿亲自穿孝服送葬,葬于曹操身边,配享曹操庭庙。

钟繇除了工作做得好位极人臣之外,书法还写得极好。我们今天最常用的小楷即因他而来,被称为——楷书鼻祖,我们今天练习书法临字帖的时候,颜、柳是主流,颜柳那时候都是临王羲之,而王羲之就是临钟繇。

钟繇的儿子就是灭蜀的两大功臣之一的钟会。

总结起来钟繇长得帅,是魏国国柱,发展了司法体系,发展了中国隶、楷、行三种书法、还长寿。

再看王朗,字景兴,山东临沂人。如此重要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就一个镜头,就是被泼妇骂到心脏病发作而死。

此人原先是陶谦的手下,任会稽太守,在任期间把会稽治理的很好,后来被孙策擒获,王朗拒不为孙策出力,辗转了好几年才来到曹操身边。曹操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后来升为军师祭酒,又接任钟繇的大理职务。曹丕继承魏王后封他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检查部门的最高官职,任务就是谏言,因此王朗后来的作用除了劝谏曹丕不要光想着打猎玩耍、就是劝谏曹睿不要大肆营造宫殿,总之就是曹操死后替曹操看孩子的人。曹丕称帝后封其为司空,曹睿时任司徒,王朗就是凭借自律的品行和对曹氏后代的冒死”严加管教“,而与钟繇一样配享曹操庭庙的。

王朗出生年份不详,但聚记载是三公里年龄最大的,因此可以推算王朗死时应该在九十岁左右,相当于现代人一百二三了(王朗病死的,被诸葛亮骂死完全是无稽之谈)。

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司马昭,生了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

总结起来王朗其人严肃整齐,同为魏国国柱,还是个经学大师,写了许多著作,而且长寿。

最后来看华歆,字子鱼,山东聊城人。此三人中最不为人熟悉的可能就是他,但既然与前两位并列,自然有它的道理。

还记得三国一开场剿黄巾的时候,第一个中央重要人物是谁么?没错是卢植,华歆跟他是同学。何进主政的时候华歆任尚书郎,后来也被孙策抓到,跟王朗一样也是主动跑到曹操帐下,被任命为尚书,荀彧死后华歆接任尚书令,曹操被封魏王的时候任命其为御史大夫,曹丕接任魏王的时候封其为国相。

曹丕称帝的受禅仪式就是他主持的,这在原始社会就是最德高望重的最高祭司了,在欧洲就是教皇了。曹丕称帝后华歆做司徒,曹睿时期做太尉。去世时七十五岁,在那个年代已是长寿。其为人一生极为清廉俭朴,而且非常善于内政的治理。三国是个乱糟糟的时期,是华歆谏言曹丕恢复崇尚儒教的传统,不能因霍乱而断了天下命脉,这就相当于在遇到战乱,一个大家庭在逃荒的过程中,华歆站出来对家族子弟们说:“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也要坚持读书!”

《军事联盟》中或许有人注意过曹真大举伐蜀后来又没怎么打就撤回来了,其实历史上是华歆劝曹睿退了兵。他的观点就是:民以食为天,发展好本国农业,百姓日子过得好了,周边的势力自然会败,周边的百姓也自然会归降,耗费钱粮的军队能不动就不动。这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卿该做的事,古代形容文才和武才都是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没有说“文能谋划计策,武能立斩人头”的。

华歆是此三位中心机最少,最为简朴的内政管理人才,却因刘备一个“皇叔”的所谓正统身份而被罗贯中批成“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也就是说哪怕你找不到一个人的缺点,就因为你跟的是曹操,你就是助纣为虐。

总结起来华歆简朴素雅,是魏国内政的一把手,而且长寿。

好了,都聊完了,大家对这三位也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可以看出三位都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无论是品德还是日常生活举止,要不然不光做不了百官表率,更不可能长寿。总体上说钟繇是个很雅致的人,他既能挣、也能花,既不贪污、又充分享受贵族生活,治国方面最擅长刑律;华歆以自律最甚,不仅不贪污,连基本工资都要散出去,最擅长的是内政;而王朗恰恰处于二者之间,他既是钟繇改革刑律的伙伴,又跟华歆有着同样的外官经历,同样拥有把一个县治理的很好的基层管理经验。可以说从一个人的成功角度来看,这三位均属人杰。借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就是:“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最后我们来想想为什么那么多地位低于三公的人却被广为人知,而如此重要的三公却显得陌生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三国历史的普及多数归功于小说和影视作品,而文艺类作品要突出表现的是人物的矛盾冲突,只有如此才会有看点。而具备丰富矛盾冲突的人物往往是要么在战场上一对一单挑,要么使了个什么小心思算计别人,因此三国中的那些武将和谋士被得以充分展现,哪怕没那么多素材也要硬编出“过五关斩六将”、“借东风”之类的情节。而作为当时真正现实中的大人物,是不可能凭借一员大将或一个计谋而平定天下的。

如果电视剧电影真要拍这三位魏国顶级人物的话,那恐怕我们看到的全是他们主张发展农业、严明立法,日复一日、老成持重的处理国家事务了,三国就没那么“热闹”了。这类人物的历史贡献再大也不会被列入演义的重点,故而令人陌生。但对于个体而言,哪类人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心中还是得有杆秤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2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