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的诗写得是真好,平淡中见深意,但是你看他的人生经历,按我们现在的标准,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虽然断断续续为官十几载,但做的都是一些芝麻绿豆般不值一提的小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直待在基层,勉强能够养家糊口。
他为什么混得这么惨?你可以说他怀才不遇,也可以说他清高自傲、高不成低不就,总之不管怎样,他一不高兴就辞职,他人生中最后一份差事只干了八十几天。
你可能会说,这人是真够任性、真够洒脱,想怎样就怎样。换平常人如果想要辞职总是斟酌、斟酌、再斟酌,惟恐丢了工作后一家人跟着喝西北风。其实如果你读过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就会发现,他也只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他也会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画像
在《归去来兮辞》之前的一小段序里,他这样写道: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你看他的处境比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要艰难: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大家人挤在一间小破屋里,种地看天吃饭,老天赏脸就多给你出点粮,老天不高兴就没米下锅了,一介书生又没有别的生财之道,孩子们都张着嘴等投喂,老婆动不动就骂我没本事,这日子真是没法过啊!
普通老百姓该有的烦恼他一样也不少,因为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当亲朋好友劝陶渊明去走仕途时,他也是怦然心动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来除了要有个安身之所,还要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这真是没有办法呀!
是人都会为生计而奔忙,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可以有很多出路,而陶渊明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想要出头只能去考公务员!
上升通道狭窄,只要一逮着机会,那可是万人共挤独木桥,清高孤傲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陶渊明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求爷爷告奶奶,通过走后门谋个一官半职。
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哪怕怀揣再多梦想,也得先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只是即便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内心也还是有杆秤的,因为这杆秤,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们都很清楚。
因为清楚,当我们发现现实与理想不符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心中愤懑不平,但又舍不得丢下这个好不容易才求来的饭碗,以至于在长期的怨恨中心灵变得扭曲;也有可能我们一开始咒骂世道不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变得麻木,变得见怪不怪,甚至被环境改变,随波逐流。
稍了解魏晋历史的读者大概都知道,当时政局动荡,官场黑暗,许多有才华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纷纷选择归隐山林,不问世事。陶渊明出仕,很大部分是为了养家糊口,也有那么一点点是奔着梦想而去的。
他也许跟我们现在所有人的想法一样:试一试吧,万一梦想实现了呢?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陶渊明还是失望了。他看不惯官场种种,可是又无力改变,而他又不想违背做人的准则,不想迎合上级、溜须拍马为自己争取利益。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子:要么继续在污浊的官场里混着,要么卷铺盖走人,眼不见为净。究竟如何抉择?
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内心开始发出了无声的呐喊: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去吧,为什么不回呢?田地都荒了。
他开始反省以往自己的所做所为并不是从心而发,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准就违心去做了自己其实并不擅长也不喜欢做的事情,他想要用余生来弥补以往的过失: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然而想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之所以产生弃官归隐的念头其实是无奈之举,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妥协,而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洒脱。虽说回到家有小小的容身之地、有酒喝、有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些让陶渊明内心觉得很满足,但是你看他也会患得患失啊: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这些句子一句都没有直接写到陶渊明内心真正的想法,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来,他内心是纠结的,纠结到天天闭门不见客,跑到自家后园子去独自徘徊,看着云卷云舒,鸟儿去了又回,直至落日渐渐消失不见,他仍然还是流连不肯离去。他到底在想什么呢?
其实虽说陶渊明与我们相距了几千年,但是如果读懂了他的文章,你还是会觉得与他心意相通,因为他的经历,我们现在也时常有啊。
你看前几年,人们因为不堪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纷纷高喊着要逃离北上广,说的时候都很干脆,但是心里也是这么干脆吗?未必,因为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不甘心。有的人嘴上喊着,却始终没法下决心真的放弃一切回去;有的人回去待不了多久,很快又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忽然发现自己已经不能离开那个快节奏的城市了。
陶渊明当时的心境也是一样的,他可能心里有两个人一直不停地在对他说话,这个说:“回来吧,你看家里多好啊,有酒喝,有老婆、孩子围着你转,生活悠闲又自在,只要你不要有太多要求,日子还是一样能过下去的。”那个说:“再坚持一下吧,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万一哪天得到重用了呢?难道你甘心一辈子就窝在这山沟沟里,一事无成?”
也许陶渊明是真的累了,也许自由对他的吸引力更大,他终于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归去来兮,请息交与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回来吧,要隐就隐得彻底一点,我想要静静,谁也别来烦我!想想这归隐后的日子就美得冒泡: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在这个鸡汤横流、成功学遍地的时代,妥协是懦夫的表现。似乎所有的人都应该力争上游,即便“比上不足”也要“比下有余”,这一辈子才能算是不枉此生,因为被垫底的人生是悲摧的,是可耻的。
在这种观念之下,很多人会不甘平庸,会看不清自己,明明能力不足,却偏偏怀揣着一个巨大的梦想,导致自己痛苦不堪。
做事能够持之以恒是不错,但有的时候,有一些东西是我们个人力量所无法改变的。就像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他知道他无力改变什么,但他也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了独善其身。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样的道理,有能力的时候就为社会做点事,没有能力就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乱。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该妥协就妥协,放自己一条生路吧!像陶渊明那样: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夷!”
顺其自然,接纳一切,高高兴兴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人生就已经很圆满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