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两个陌生人在火车上相遇,聊天、吃饭、产生好感,在不超过24小时的时间内,爱意萌发,最后难舍难分。
有部电影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名字叫《爱在黎明破晓前》。
也就是昨天,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以前一直没看,是我对于太浪漫的东西都不怎么感兴趣,没想到电影演的是全程唠嗑的两人,而且聊的东西挺有趣,谈天说地、无所不包。
看完感觉很好,太浪漫的仪式总带着刻意,但电影中的两人,演出了那种刚遇见时的欣喜和尴尬,也演出了离开前的不舍与情感表达的不自然。
本想和你说再也不见,但分别时真的憋不住了,前面的都是鬼话,其实我还想再见你。
男主最后的表达,非常真切,也非常自然。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还是因为那份自然。也许是长期写作的原因,我愈发感觉到,越自然的东西其实越难表达,还原到生活中,一颦一笑,细微变化后面的情绪和感受,看起来简单,演出来很难。
表演本身与真实就隔了一层,我更喜欢那种无限接近真实人性的表演,眼神中的小慌乱,双手的局促不安,看向对方时的坚定,比语言的表现力更强。
了解带来接近,接近让人相拥,在散步与聊天中,两个年轻人爱上了彼此。
接下来,我挑几个点,分享一下我看完《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感受。
一、亲密关系的远与近
电影中,男主杰西和女主赛琳娜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他们从现在聊到过去,从日常聊到哲学,分享彼此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很轻松,也很浪漫,当然也有小磕绊和不认同的地方。
当赛琳娜给一位看手相的女士付费后,杰西表示不解,觉得花了冤枉钱。赛琳娜后来提到这点,说不喜欢对方的表现。这个场景触动了我,在浪漫中,两个人还有自己的主见,并不是你说的都是对的,我一定要听从。
小磕绊,表现了真实,从侧面消解了过度的浪漫。
就这点我也可以预测,假如他们后面真在一起了(后面的两部我还没看),肯定会有更多矛盾,吵架是婚姻的常态,不吵架,才有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相信每一个步入婚姻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太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爱情就是浪漫至死,是风花雪月与海枯石烂。事实上,两个人的距离越近,期待也会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希望和要求,满足不了时,矛盾便会爆发。
过多要求,就是负担,而爱情本身,可以承载的东西很有限。
所以人类发明了婚姻,以一种外在的约束性,小的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大的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虽然婚姻不可能牢牢把人绑定在一起,但两个人之间交织的利益点变多,你想离开时,考虑的东西自然也会增多。
原理也简单,其实就是增加成本,你投入越多,相对的在乎,也会多一些。
电影中的两个人,就像这世间所有刚有好感的人一样,在聊天中疯狂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他们聊社会、聊人生、聊生命、聊死亡、聊爱情、聊宗教。他们在维也纳散步,即便晚上露宿街头,两个人也是有情饮水饱。
但你想想,这可以持续吗?就不说别的,以后天天露宿街头,不太合适吗?半夜想上厕所怎么办,醒来起个夜吧,放眼望去周边一公里都没卫生间。
在你身边蹲坑?简直不要太糟糕。
所以,咱们先定性,那场不到24小时的爱情故事,首先就是非常态的,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感情激荡,不具备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想具备稳定性,就需要稳扎稳打,需要充分了解对方、一起生活,共同面对荣辱,在经历生活起起伏伏后,在牵手就像左手拉右手之后,还能坚定地选择对方。那个时候,可持续性,才会显现。
我这里提到的“亲密关系的远与近”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也是一组辩证关系。正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还比较远,所以可以聊很多内心的话题,无拘无束,评判少,要求少;但你再想想多年的老夫妻,因为关系太近,太了解对方,反而无法认真去分享内心最细腻的东西,聊的东西与心的距离之间,会稍微有点远。
大早上起来,牙还没刷,嘴臭的和粪坑一样,你就要和我聊哲学,你是不是有病啊?
中午的饭还没着落,大太阳在头顶,你提议去公园里逛逛,信不信我一巴掌呼死你。
……
关系太近,话题就会偏向于现实尤其是当下的生活;关系远时,谈天说地,畅聊人生,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其实这个也好理解,四个字——“近大远小”。
随着我们距离的无限靠近,很多以前不在意的事情,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事。就像你谈校园恋爱时,生活问题都不需要考虑,吃喝玩乐爱着就行,顶多再顺便考虑下学习。但毕业结婚后就不一样了,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你都得考虑吧?
浪漫不能当饭吃,人毕竟是凡夫俗子。
所以我对男女主人公在相遇时表现出的真实面很感兴趣,对其中的浪漫小火花,没那么在意。
三旬老汉了,能吃饱喝足就行。
二、不同阶段的爱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展示的是爱情萌发的第一个阶段,因为新鲜,带来了许多刺激与新奇的感受。
我觉得你很好,你也觉得我不错,相遇时如胶似漆,分别时泪流满面,然后约好下一次见面。
爱情的初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只能看到对方最美好的样子,还没听过对方夜半的响屁,也许你幻想过,本以为是小夜曲,结果却是开山巨炮。
我们都在努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细心、温柔、博学、有主见、善解人意,小心翼翼地将不好的一面掩藏起来。同时我们也因为看到了对方最好的一面而欣喜,觉得终于遇到了对的人,此前过往,都是尘土,往后余生,终将幸福。
人在太开心的情况下,基本都会丧失理智,无限放大预期,远远偏离真实。
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伴侣的认识也就只能停留在感性层面,看到的是自己想看的,得到的印象是感性的、片面的、理想的和表面的。
但是,感性认识只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有些人还处于自己的幻想中,就要死要活的“非你不嫁”、“非你不娶”,后面遭遇挫折时,又感慨“再也不会去爱”。
说白了,还是经历得少,感性认识还没来得及上升为理性认识,就早早地做了选择。等到事物逐渐显露出全面性时,他才发现接受不了,和自己当初想的不一样。
你当初想的就不对,后面怎么可能一样。
李敖当年终于和他的女神生活在了一起,某日,发现对方便秘,他接受不了,于是选择分开。你看,道理也是这么个道理,之前都是你在做白日梦,但早晚会有梦醒时分。
爱情的第二个阶段,双方已经非常熟悉,接下来就需要靠“整体的观念”去维持。什么是“整体的观念”?说白了就是人品、认知、三观等精神元素的综合体。
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指导着我们的所有选择与生活。为什么有些人心意相通,可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有些人就是碰不到一起,一说事就吵架呢?
全因内在。
第二个阶段没有崩盘的感情,观念层面的契合度高,崩盘的,契合度低。尤其现代社会,大家主见都很强,舒服不舒服,心里都有杆秤。实在撑不下去的,肯定选择了分开。
最后一个阶段,主题词是“角色”。
一般这个时候,两个人已经结婚。为什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呢?其实这不是一句带着悲观意义的说法,我的理解是入土为安,由小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哈哈哈哈……
聊角色,前面必定得带一个动作——扮演。
谈恋爱阶段你很自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不用考虑那么多,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很少。但结婚后就不一样了,伴侣对你有期待,两个家庭对你有期待,社会对你有期待,然后你不自觉对自己就会有了新期待。
你还是你,但你肯定不再是原来的你。
婚姻阶段,你必须要去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个时候你就会真正理解那八个字的真正含义——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再换一句话,其实就是: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假如电影中的杰西和赛琳娜能走到婚姻,他们一定也会失去当年畅聊一切的激情,会因为家务事而争吵,会因为孩子的事情而闹矛盾,也许会摔门离去,也许会有八百个念头想和对方分开。
这才真实,才是真正的接地气。
当年在泰坦尼克号上,杰克和露丝爱的死去活来,假如最后两个人都活了下来,再爱也不妨碍他们之后争吵。这里我顺便推荐一部电影《革命之路》,确实就是他们俩(演员)演的婚后生活,那叫一个一地鸡毛。
以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其实没什么好坏,全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展现和阶段,全是客观存在。
合理看待就好。
当杰克爬上小木板,活下来和肉丝结婚以后.......
三、生命的无常与瞬间的美好
太理性不好,咱还是要稍微感性一下。
想象一下,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你很喜欢的异性,相聊甚欢,两人约好在中途下车,接下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闲逛、聊天、吃饭、拥吻,第二天在车站离别。所有的元素都很浪漫,像梦一样,美好而短暂。
在电影中是,两个人其实都努力去抓机会了,从最开始男主的跃跃欲试,到后来女主答应和男主在中途下车。他们都在思考中迈出了那一步,感觉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并且认真抓住了美好。
女主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他太好了,我控制不住。
这句话极尽浪漫,说的时候她嘴角含笑,顾盼生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两个小事,一个是他们遇到了看手相的那位女士,后来又遇到了河边的流浪诗人。第一次女主给人付费后,男主表示不理解并附加小小嘲讽。女主表示不开心,结果第二次遇到流浪诗人后,掏钱的人变成了男主。
改变的背后,其实是在乎。
我愿意为你改变,是因为我在乎你。
可以看出来,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他们都在尽全力珍惜每分每秒,在不断找话题,关照对方的感受,表达爱意,并沉浸于其中。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想起来也没聊几句,还没逛几条街,结果就要分别。
突然就感觉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也突然就到了竟无语凝噎的地步。
过程有美好,分别时就有多难受。如果你认真看电影的话,会发现两人最后的眼神、动作,里面有无尽不舍。舍不得分开但不得不分开,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见面但还是真的想再见。
你是突然而至的美好,可惜我没有留住幸福的能力。
看来是时候到了,对吧?
是。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体验,类似电影中的相遇,就是平淡日常中的小美好。生活总体基调是平淡的,但正是那些小美好,给了我们期待和力量,给我们的人生赋予意义,推动着我们迈向远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有体会过这样的痴情和执着,怎么能够走到下一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前一步是体验,后一步是沉思。
热闹时我们在草地上相拥而眠,繁华褪去,我一人独上高楼,才看清了过往种种。想来这也是人生的春夏与秋冬,在春夏,肆意体验,到了秋冬,反省和沉思。
生命的无常与美好的瞬间交织,苦乐相伴,一起组成了我们丰富的一生。
所以我喜欢读书和看电影。因为我们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是有限的,但在文字和影响中,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进去,去体验别人的人生,去感受他们的感受,拓宽意义的边界,咀嚼早已经沉淀下去的点点滴滴。
好的艺术品中,可以装下人类世世代代的悲喜。
唯有体验,唯有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