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肠俗称香肠,是指以肉类为原料,经切,绞成丁,配以辅料,灌入动物肠衣经发酵、成熟干制成的肉制品,是我国肉类制品中品种最多的一大类产品。腊肠可分为三大类:生抽肠,又名“白油肠”;老抽肠及鸭或猪肝肠(统称润肠)。
桂北腊肠是其代表。桂北腊肠是以猪肉为原料,经切碎或绞碎成丁,用食盐、硝酸盐、白糖、曲酒、酱油等畏料腌制后,充填入天然肠衣中,经晾晒、风干或烘烤等工艺而制成的一类生干肠制品。
桂林人的“腊肉”情结,与桂林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多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有着莫大的关联。
桂林市餐饮烹饪协会副秘书长罗书铭对桂林腊肉做过专门的研究。腊肉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距今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受地理气候环境等影响,桂北地区气候相对恶劣,古代的时候,物质匮乏,食物难以保管,人们发现用盐腌制食物能够延长保存时间,于是,腌制腊肉便开始出现。
在南方,人们过年有杀年猪的习惯,大家把吃不完的猪肉用盐腌制,可保存更长时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习惯将肉腌制之后,用松柏枝、甘蔗皮等烧火烟熏,这些东西燃烧后能产生特有的物质,增加独特的风味。
如今,过年自制腊肉的桂林人,多以年长者居多,有的年轻人不太理解老人们的“大制作”,认为没必要如此“乌烟瘴气”,买的更为划算。但是,对于老人而言自制腊肉更多的是一种情结和“味道”。桂林吃腊肉的历史传统悠久,口味也具有本地特色。
现在制作腊肉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腌制腊肉,二是腊肉用盐腌制之后,再烟熏。以桂林人的习惯来讲,主要喜欢烟熏腊肉,吃在嘴里有浓浓的烟熏香味,对桂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相比于市区,县乡等偏远山区,人们对于制作烟熏的腊肉传统,保留传承得更为完好。而桂北县城相比于南部县城,烟熏味更重。另外,不同于广东腊肉的甜味、重庆腊肉的麻辣,桂林的腊肉以咸香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腊味商家也风生水起,纷纷进驻抢占市场,桂林各县乡也涌现一批优秀腊味生产销售厂家,他们下尽功夫,优化工艺,希望利用“腊肉情结”,“俘虏”桂林人的胃口。
如何挑选腊肉?首先,看外观。好的腊肉一般颜色油亮,色泽鲜艳,表皮完整整齐,脂肪透明呈乳白色。若肉质看上去发暗发黑,肉不透明,则肉质不好。其次,用手捏。好的腊肉一般都很干爽,肉质比较结实,而且富有弹性,手指压过后没有明显痕迹。另外,鼻子闻。新鲜腊肉有浓浓的烟熏味道,香味醇正,而劣质腊肉则有异味。
腊肉怎么吃?腊肉可以蒸、炒、炖等多种方法食用,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说到蒸,值得一提的是,“腊肉蒸荔浦芋”是一道地方特色菜,荔浦芋头的软糯、松粉,加上嚼起来带些韧劲的腊肉,肉香浸在芋头之中,独有一番风味。腊肉还可以炖着吃,龙胜等县城负有盛名的腊肉炖粉条、黄豆炖腊猪脚、干锅腊肉炖冬笋等,都是过年期间不错的家常菜。炒腊肉可配炒的菜品繁多,比如腊肉炒冬笋、腊肉炒蒜苗、腊肉炒荷兰豆等。
年冬天,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代表团来到桂林考察,其中,有一位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著名作家、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用镜头拍下了年的桂林,这家腊味店,就是福尔曼当时拍摄的众多桂林场景之一。
遥想年冬天的桂林,正是文化城的高峰期,各色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暂时的安宁。人口几何级数的增长,各种机构、工厂的内迁,大量资本的涌入,带来了桂林经济文化的繁荣。年12月出版的《桂林导游》一书中,甚至出现了这样一则广告:“新中一村,为桂林最理想之住宅区,全村建有新式住宅一百五十栋,每栋均独立建造,交通便利,防空安全,全村并建有交谊堂、图书馆、商场,及电灯电话自流井等设备,全村布置为一大花园。”这样的住宅区,就是放在现在,也是一流的。
这一年冬天,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代表团来到桂林考察,其中,有一位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著名作家、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用镜头拍下了年的桂林:街道、河滨、码头、桥梁、竹筏、民船。而拍得更多的是桂林人的生活:拉板车的苦力、脚手架上的建筑女工、街上的小商小贩、手工艺人、扎堆看小人书的儿童、民航机长、军人等等。
这家腊味店,就是福尔曼当时拍摄的众多桂林场景之一。摄入镜头的这面墙上,横挂着好几条竹竿,每条竹竿上,都挂着成排的腊味,有腊鸡、板鸭、腊乳猪、腊肠等。画面的左下角,还吊着一把干菜,上面另挂着一张纸条,上书:新到顶靓白菜干……在众多的腊味组成的“丛林”里,柜台后,坐着一女一男两位店家。坐在外面的伯娘模样周正,穿着齐整,面带微笑,看上去是殷实小户家的当家婆娘;另外一位男子要稍微年轻些,穿着传统的对襟衣服,表情略显严肃。柜台上摆着一把算盘、一杆秤,还有一些广口玻璃瓶,里面装着干货食品。
这个场景,对桂林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就是今天的桂林,一到冬天,我们还处处可以看见挂着腊味的杂货店、餐馆,许多居民的阳台上窗户外,都会挂着腊制的肉类食品。
腊味是南方人喜欢的食品,这和古代的生活条件与气候有关。在南方一些省份,几乎是无肉不可腊,比如腊猪蹄、腊利前(猪舌头)、腊鱼、牛腊巴、腊狗等等。除了这个店里卖的那些常见腊味外,还有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腊制品,比如广式的金银肝,全州的胆肝等,都是极有风味的食品。
要说壮观,得数冬天艳阳下的一些南方古镇,那简直就是腊味的森林。有一年冬天,我独自在京杭大运河中部行走,先是在山东南阳湖上的一个小岛上,看见那里有许多的水鸟、大雁、野味,都是煮成极咸的酱肉来卖。转过南京的高淳古镇,家家户户门前都撑着竹竿,挂着成排的腊肠腊鸡腊鸭腊鱼,街上几乎每家门口都是一个临时的手工作坊,有老婆婆在制作腊味:或者分离咸蛋白蛋黄,做腊蛋黄肉饼;或者在灌制腊肠;或者在包鸭脚包——这里的腊鸭除了整只的制作外,还常常拆零为鸭件,比如鸭脯肉。更绝的是将鸭心或鸭肝包在鸭脚掌里,外面用鸭肠缠绕,天气好时挂在室外吹晒。吃时放在饭锅里或者隔水蒸熟,下酒或者吃耍耍:仔细地贴着鸭骨啃下一点脚掌皮,或者咬下一截鸭心,慢慢咀嚼,香味在嘴里慢慢溢开,单调的冬天也因此变得有滋有味了。
后来,我在桂林会仙旧村一带,也发现有鸭脚包和鸭件卖,那里的清真腊味,用料好,制作讲究,成品卖相和口味都不错,这十几年在桂林也很有一些名气。
年关将至,又是吃腊味的好时节了。有一些传统,因为没有人记挂,终究会消逝。而有一些传统,因为牵动着人们的味蕾,温暖着人们的内心,终将被传承,就像这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腊味。哈里森镜头下的食杂店不在了,店里的人不在了,但这样的腊味至今还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
宣扬老味道,守护美食历史文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意义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且我们为能拥有这样深厚的饮食文化而感到自豪,面对这种现状,筷子视频自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挖掘出那些即将消失的老味道,并将它们记录下来。为自己的家乡所献出的一点微薄力量。”即使它们有一天真的消失了,我们也不至于让这段回忆变得空白。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