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百度百科)。当面对起道德绑架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你凭什么来管我,你又不懂?也有一句经典说法,就是“不知他人哭,莫劝他人善。”
大家面对道德绑架常常都是义愤填膺,让人生气。什么是绑架,我们都知道,那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道德,究竟是什么?这周看的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给了一些答案。这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我给4.5分。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对于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有一个在一定文化范围内,较为普适性的规则,可以说是人们心中的潜规则。道德涉及到三个方面,一个是行为的发起人、一个是行为的承受者、一个是行为的观察者。这个行为的观察者就是“良心”,可以说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杆秤”。
要判断一个人道德与否,我们要判断他的动机/行为是否合宜。合宜性有两个标准,一是符合正义的需要,一是符合仁慈的需要。正义的需要是我们自己要求他人的,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不会被他人践踏自己的利益。仁慈的需要要求自己的,我们对他人要处于仁义,不要轻易伤害他人,更别说伤害他人的生命。那这两个标准的监督者就是良心,良心就像一个旁观者,他时刻去审判定度我们的行为是否合宜,是否同时捍卫了自己的利益,也没有伤害他人。
那有时候,这个人没有伤害他人的想法,但实际的行为结果却给人带来了伤害。或者有时候,有人特别想伤害别人,但是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哪个更容易受到“良心”的谴责呢?显然,我们都认为后者的行为比前者要更容易激起我们的愤恨或者报复(幸灾乐祸)。
比如我特别想安慰失恋的小红,但是却无意中一直在说我的事情,导致她让我闭嘴,我很伤心。这时,我是不是不道德呢?我们的答案应该和亚当·斯密的一致,那就是不是。因为我们判断一个人行为的时候,主要看人家的动机,人家有时候会“好心办坏事”嘛。但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人却绝对不会像一个总找我们茬,不会刻意想去破坏我们的成果或者直接对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伤。但是我要是想抢小红的男朋友,可能就不算道德了。
“你哭我也会心疼-sympathy”但如果合宜性只是针对我们自己,那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标准就按照什么道德标准好了?显然不是如此,亚当·斯密说:如果只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行事,相当于没有道德。尽管每个人心中的“良心”不完全一致,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情共感”,也就是“同情SYMPATHY”。同情是指“PUTMYFEETINYOURSHOES”设身处地的想他人所想,感他人所感。我们并不止为我们自己的不公感到愤恨,很多时候我们也心系他人,为了朋友、亲人甚至是陌生人而产生情绪的变化,而想要为他人做点什么。
就像我们看到在地铁站的小女孩踹她妈妈,我们会觉得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如果看到有孩子被父亲活活摔死,我们也会心疼孩子而又觉得父亲不配做人。我们看到受到性侵的弱女子会想要扛起正义的大旗为她呼吁,我们也会对年轻的生命自杀感到惋惜和悲伤。与其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我想说“人类的悲欢大体相似,是那微弱的不同构成了千万不同的我们,但我们始终是一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所以大多数的我们会享有共同的情感,会心系他方的我们。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上海“名媛群”的存在会引起争议,他们拼单的行为到底为什么犯了众怒,引起公愤。因为它让我们“同情共感”到被她们欺骗的人。从道德上来解释就是因为他们是为了一己私利选择欺骗他人,他们没有仁慈之心,也对他人不公。所以他们这种通过欺骗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或者权利的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这正如很多不道德行为一样遭人唾弃。
姑且不追究这个群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把它当成真实的情况下思考一下。把这个曝光出来的人是否是符合道德的呢?我个人认为他这个行为也很不道德。
首先,他也是通过欺骗进入这个群的。其次,他将群聊信息发到网络平台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想规劝那些人,他为什么不在群里规劝呢?发给大众的目的是什么?最后,他不仅曝光了内容,还没有对群内成员头像进行打码。
这也引发出了下一个关于合宜性的判断标准,除了他行为的动机是否符合道德,还有就是他惩罚别人的不道德行为是否在合宜的范畴,也就是他对“名媛群”这个不道德行为进行的情绪/行为反应是否相称和合宜。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和动机所产生的情绪/行为(赞扬或者惩罚)是否与他人的动机和行为相匹配。这些人是因为虚荣或者想通过这种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对他们的惩罚也是需要合宜的,就像我们既不能因为别人不小心造成的车祸就让别人一命换一命,甚至一命换好几命。也不能因为别人骂了我们就杀人分尸。这种对他人的惩罚过于严重,不合宜也是不道德的。
道德是一定范围内人们共享的动机/行为规则,在一定的文化范畴内具有普遍性。我们对于他人道德与否的判断主要基于合宜性,合宜性一方面出于正义,另一方面出于仁慈。而且对其他人不道德的动机的反应也需要我们在合宜的范畴内进行。我们的情绪/行为(奖励/惩罚)是否合宜。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多要求自己,克制自己、释放仁慈。
图:时光隧道
文:不自欺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