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人不乏理财高手如果在年前提出这个问题,毫无疑问,答案是绝对肯定的。
在当时有个说法,山西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抛开晋商不说,我们来看看这些人:贾继英,山西晋中榆次人。
年筹办大清户部银行,年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继续担任行长一职,直至清王朝倒台。
孔祥熙,山西晋中太谷人。自年始,历任国民政府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
“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百度百科语)。
薄一波,山西忻州定襄人。
年出任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同时兼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南汉宸,山西临汾洪洞人。
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厅长,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南汉宸被任命为首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中国人民金融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戎子和,山西朔州平鲁人。
年担任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建国后出任财政部副部长。
冀朝鼎,山西吕梁汾阳人。
担任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主席兼中国人民银行副董事长。
看看这些人,相信你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二、只会做“无米之炊”的“巧媳妇”?年,在南汉宸就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厅长一职时,毛泽东风趣地对他说:“我们不能跳崖,不能解散,我们要自己动手。
中央决定由你任边区财政厅厅长,我就是要你做一个会做无米之炊的巧媳妇。
”提起山西人,评价最多的是“实在”、“抠门”、“会算计”,这三点评价都与理财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在联系。
“抠门”也即“俭朴”,“俭”必“勤”,“勤”更“俭”,“勤”是开源,“俭”为节流,二者不可或缺。
在山西各县历代所修的县志中,超过70%的县志里都有“人多俭约朴素”、“俗尚俭朴”、“民性勤俭”之类的描述,在古代的小农社会中,山西这个山多地少、雨水偏少的自然环境,只能勉强“养活”这块土地上的人——勤劳节俭就是这样被“环境”逼出来的。
我们回过头看看本文一开始举出的那些掌握中国财政大权的山西人,他们所处的时期具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清王朝即将倒台的大清银行,还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甚至包括新中国成立时捉襟见肘的困难阶段,应该说,这些都是入不敷出,需要勒紧裤带过紧日子的时候,恰恰都是在这样的时候,历史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山西人,是必然宿命,还是另有原因?三、山西人的“实在”山西人的“实在”,不单表现在“淳朴厚道”,也不是说山西人不聪明,山西人心里明白着呢,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处朋友,心里都有一杆秤,他知道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也要顾及相关人的感受和利益——只有这样,也才能最终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真得是一种大智慧。
这就是晋商的“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山西人将它融入自己的骨子里,举手投足之间,不弃不向,不偏不倚。
山西人的“实在”,还表现在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
年,薄一波提出把计划的主要指标定得准确些和现实些,因而受到错误批判。
四、“会算计”的山西人“会算计”可以说是一个可褒可贬的词语,说得好听一点,那就是“谋划透切,考虑长远”;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事事算计,时时算计”——这样不只是贬义,还有些可怕了!阎老西在修建同蒲铁路时,就费劲了心思。
国民政府要求修宽轨,阎老西坚决不同意:修宽轨太费钱,必须要依赖南京政府,一是能不能得到政府支持,二是政府支持了就要插手,自己就可能失去主导权。
没有南京政府的支持,即使修窄轨,凭借山西一省之力,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修铁路要架桥,架木桥用的时间虽然短,但比石桥便宜了很多,所以先架木桥,等木桥用坏了,也就有钱了,到时候再架石桥!枕木,用木头还是水泥?阎老西暗自盘算着,木头不好寻,水泥也不好找,得了,自筹资金先办个水泥厂——西北洋灰厂,自给自足,最后铁路修好了,自己还落了个厂子!配套设施更是能省必省——车站候车室,一律砖瓦平房,大站几十平方,小站几平方,有的车站直接租用民房!更绝的是,修好一段,马上运营一段。
比如,年5月,太原至介休段竣工,7月1日即开始营运,到年底运送旅客76万人,货物57万吨——已经小赚了一笔!与同期修建花费最少的江南铁路相比,同蒲铁路每公里的造价还不到它的一半!然而,阎老西的“如意算盘”在山西抗战初期却输得一败涂地,何故?算得太细了,而形势瞬息万变——该算的时候算,不该算的时候,就不能再算了!五、值得探讨的当今山西商人另类或突变“保守”也是外界贴在山西人身上一个较为普遍的标签,但近年来出现的两个山西商人彻底打破了这一观念:贾跃亭和孙宏斌。
抛开成功失败不谈,贾跃亭的执念冒进和孙宏斌的放荡不羁,在数百年传统山西商人之中,绝对属于另类。
是的,科技的突飞猛进已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力减少了许多,电力、通讯、交通跨越崇山峻岭,信息领域更是联通全球,环境对人的影响已大大减弱,受这些因素影响,或许山西人的性格也在快速变化?也或者,同样出生于山西晋南的贾跃亭和孙宏斌,有着这块土地上的某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