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
木杆秤,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以前,无论在乡村还是城镇,
“木杆秤”都是大家熟悉的度量衡具之一。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木杆秤”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今天小新带你走进秦镇老街,跟随着杨氏木杆秤的传承人杨卫斌,
一起看看杨氏木杆秤的魅力!
走进他十多平米是门面也是作坊的店铺,目光所至,一杆杆长短不一的木杆秤整齐的挂在墙上,秤杆上的铜星闪着点点光泽。一杆一人高的大秤被单独的陈列出来,“秤心如意”四个字让人觉得顿生欢喜,墙上“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的认定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找个小马扎坐下,面前便是杨师傅的工作台,从修补的痕迹和包浆的程度来看,也是个有故事的小桌。杨师傅说这个木台子是从爷爷手里传下来的,曾经有人出高价收,那也不可能卖了。一说到秤,刚才还很安静的杨师傅一下子变得滔滔不绝。杨师傅说:“其实这个木杆秤到现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过去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范蠡的人,为了交易公平发明了木杆秤。当时发明的木杆秤是十三两秤,利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作为一个标记,一个横木做一个秤杆,十三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后,他的手下李斯,就想怎么去弄这个事情?他不明白去问秦始皇,秦始皇说了四个字‘天下公平’,在无奈的情况下,天下公平的笔画是十六,他就以这个十六笔画为计量单位,这个过去书上都有一些记载,到年的时候,国家有一次度量衡的改革,统一将称改为了四斤称。”手·艺说起自家的杨氏木杆秤,
杨师傅决定不说了,
要一步步演示给我们看。
他先是挑选了一根方形黄楠木料,接着拿出推刨,不急不缓的把木料刨圆,让人想起海底捞长长的筷子,然后拿出一个精致的小钻子来,在秤杆的大头打眼,包铜皮这一步很好看,选一个黄灿灿的长方形铜皮,小心的缠在秤杆的大头上,减去多余的部分,再经过打、敲、磨,感觉一根平凡的木头从此刻开始便身价不同了。
接下来,装提钮、挂秤钩、钻秤花、定秤星,程序很多。杨师傅的动作很娴熟,在摄像机的慢镜头下观看,每一步都很精准。
杨氏木杆秤像杨师傅这样资深的手艺人,制作一杆普通的小秤也需要一天的时间。如果要定制、刻字,花费的时间就更长。而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两千年来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器物,如今却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在秦镇老街上使用木杆秤的商家也寥寥无几。借用几个之前的半成品,杨师傅最终完成了一杆小秤。一手提提钮,一手移秤砣,眼睛紧盯着秤杆平衡不动,二次校正完成了,杨师傅说:“木杆秤是公平的象征,是良心的标尺”。经他手的每一杆秤都不能因为自己的马虎而让秤短斤少两。
说起传承,杨师傅说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在上大学,对做秤也没啥兴趣,孩子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就算了,孩子妈妈倒是学会了做秤的手艺,空闲时能帮把手。从声音中虽能听出一丝暗淡,但能感觉的出来,杨师傅还是很看得开。在我们看来,
对于“木杆秤”而言,
它存在的文化意义,
已经超越了使用的价值,
它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用眼睛看到它,
用手触摸它,用心灵感受它,
这其中的意义已经弥足珍贵,
感谢每一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原标题:《"分厘必究"!你家里有它吗?致敬秦镇最后的杆秤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