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行当小秤杆里大乾坤山东热搜

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两斤——高儿高儿的!”“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呦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这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用杆秤来形容清官刘墉,表示其公平公正的作风。然而仔细体味一下,杆秤如今已经少之又少了,就是街头流动的水果小贩,也都带着一台电子秤。以前,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尤其是菜店里,随便一个摊贩都能掏出一杆秤来,一个木杆,穿有三个不锈钢环,两个用来提绳,一个用来挂钩;杆身上镶嵌着很多铜星,大的表示斤,中的表示半斤,小的表示一两。有的则吊的是铁盘,方便秤白糖、红糖、瓜子什么的。每杆秤都配有一个秤砣。这些秤在当年“称霸”市场,不仅商贩有,有的家庭也会自备。买东西时,都愿意让秤高儿高儿的,表示多给了一点;卖废品时,都愿意让秤低低的,表示斤数多一点。点滴的变化,就是生活的学问。杆秤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民间传说有两种,一种是说鲁班发明的,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添加“福禄寿”三星是为防止缺斤短两,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不管怎么说,反正至少从汉代起,中国就有杆秤发明了,世代传承。青岛李沧区有个小枣园社区,之前叫小枣园村,当年就是制作杆秤的大工厂,记者曾经采访到了厂里的老工人王孔兴,听他讲述杆秤的兴与衰。“我是从年开始做秤的,年正式进入小枣园村的五金厂,一直做到年左右”,王孔兴说。杆秤看似简单,其实里面道道很多,要先选木料,紫檀、红木、花梨为上乘,苏木、枣木也可,用刨子将其刨成长条,然后再用砂纸打磨成圆形,长短也有讲究,“拿30斤的来说,长度一般就是70厘米”,杆上的星要先用砝码定出5斤和10斤的刻度,然后再进行均分,每一个刻度必须精确再精确,包括秤砣的制作亦是如此。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秤砣上都有一个圆孔,原来因为秤砣使用时间久了表皮会生锈脱落,导致重量失准,这时候就可以往铅孔里灌铅。30斤的杆秤必须用一斤半重的秤砣,秤不离砣,砣不离秤。每杆秤做出来之后,他们都会送到李村计量所检测,合格了才允许出厂。由于杆秤容易作弊,“有的商贩就会偷偷地把秤砣上的铁环拿掉,这样一斤里大约会重2两,外行的人一般不知道其中的猫腻,所以杆秤逐渐被精确度较高的电子秤取代了”,他的后代包括原来小枣园村里的人也都不做了。但老王称现在有些农村还在使用杆秤,主要因为其方便携带,塞到一个角落就可以了。老王现在就保留了自己当年亲手做的一杆秤,“紫檀木的,有30多年了”。与时俱进:电子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3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