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嵊州的乡野民居
隐藏着不少老手艺人
一双巧手令人赞叹~
1、他一出生就落入了鼓的世界
这一双手的主人叫沈可金,甘霖镇东王村东山自然村人,今年71岁了,是目前我市唯一一位手工制鼓非遗传承人。
一出生,就落入了鼓的世界。14岁那年,他子承父业,开始学习制鼓,直至今天。在实践中,他不断改良老一代人手工制鼓技艺,做的鼓经久耐用,且从鼓沿至鼓心的敲击都有不同的动人音律。
只要有力气,他便会一直做下去:“要做到不能做为止,自己喜欢的永远不怕吃力。”
2、美味背后的风景——竹蒸笼
嵊州人的早餐中,必不可少的美味当属小笼包。盛放美味的竹蒸笼也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崇仁镇竹行街32号,毛氏夫妻——毛乐军、毛和平,手工制作了30多年的竹蒸笼,夫妻俩所在的崇仁镇竹行街32号也成为当地传统蒸笼手艺的文化地标。
一个小小的蒸笼看起来简单,但是工序却十分的复杂,裁、劈、剖、削、撕、匀、刮等十余道工序缺一不可,粗、细篾货编制技法也各不相同。
“我们是从小就学这个手艺,只要有的做就高兴。”30多年来,夫妻俩分工合作,两人所做的蒸笼叠起来,已超过了4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3、年过八旬的木匠——邢志芬
手工艺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只有极少数匠人仍在默默坚持。在长乐镇太白村,就有一位年过八旬的木匠——邢志芬。
在邢志芬家门前,就摆放着一座水碓磨模型,他花了6年时间不断试验不断改良而完成。水碓磨通过水轮驱动水碓,重现了以前劳动人民粮食加工时的场景。
邢志芬20岁的时候和木匠结缘,靠着自己的摸索从凳子做起,慢慢做出了名气。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找上来的人也逐渐少了,六十岁的时候邢志芬选择了退休,家中却依旧摆放着一个工具箱,里面放着牵钻、木锉等老工具,平时闲暇时候就在庭院里做一些吊椅、竹筒等老物件。
4、一杆秤记录岁月变迁
在嵊州,年复一年,坚持着老手艺的匠人有不少,金庭镇华堂村62岁制秤匠人陈立军就是其中之一,他用一杆秤记录了岁月变迁。
戴上老花镜、拿出木杆、刨花、压钻、割刀等工具,陈立军坐在店门口,开始制作一杆新秤。
在他年轻的时候,“秤”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乡间也有“秤心如意”讨口彩的民俗。
“如果有人来学的话,我也给它传承下去。”如今,用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但陈立军也没放下手艺,材料也不断升级,红木杆、银丝秤星、铜秤花,甚至还雕刻上了花纹,开始制作精品秤。
5、一生钟情一件事的制陶人
一辈子,钟情一件事的,还有75岁的沈招能,甘霖镇小黄山村下杜山自然村人。6岁起,他便继承父辈的制陶手艺,与泥巴打了五十多年交道。
在制陶工匠沈招能的手中,一块泥巴可以变换成多种形状,没有图纸,也无需尺量,仅靠一双手,做出的产品却厚薄均匀,外形光滑圆润。
如今陶制品市场缩水,厂里制陶师傅只剩下2人,因为钟情,沈师傅仍坚守着阵地,沉浸在“泥巴世界”。“我父亲到八十岁,我做茶壶还很宽呢。”
……分割线以下,是不可分割的新闻情怀……
工匠文/管小琳
从曾经的门庭若市,到如今只有懂的人才知道。老手艺人历经了岁月变迁,俗世沉浮,却依旧初心不改。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任他世事如刀,烈风霜月,我自岿然不动,心如磐石。
从前从前,时光很慢,一生只够做一件事。
本期编辑:琳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