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高新匠造传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彰显文化大国的一张张精彩名片。秦镇米皮、蔡侯纸、集贤鼓乐、眉户曲子、鱼化泥叫叫、关中事酒……西安高新区拥有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拂去历史尘埃,走进非遗世界,聆听高新故事。
杨氏木杆秤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杠杆力学原理和数学定理发明制作了杆秤。木杆秤被誉为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和古代科技的活态见证物。也许是历史的刻意眷顾,它把秦国度量衡变革的鲜明烙印,深深地留在了秦汉唐京畿之地——户县秦渡镇。
据明代《户县志》记载秦渡镇的商贸状况是:“辅辏繁盛,晋豫客商较多。”大量的商业往来和货物流通,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衡器作为支撑。商业贸易的巨大需求,催生了秦渡镇木杆秤的制作手艺和铺面,并伴随着千年的集贸历史走到了今天。在秦渡镇开办较早的秤铺是光绪年间的高福秤铺,秦镇人杨逢吉从高福秤铺学得钉秤这门手艺后,便自立门户开了一间名叫“杨氏钉秤”的秤铺。后来,时代变迁,杨氏秤铺已经成为目前秦渡镇祖传、也是唯一的一家钉秤老铺了。
木杆秤——传统技艺
木杆秤作为一个计量工具,对制作者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严谨的力学和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秉持着“计量准确、质量可靠”的理念。而杨氏木杆秤,四代传承,就是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手艺人的良心传承至今。作为杨氏木杆秤手工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杨卫斌从年就跟着父亲学习制秤,制作木杆秤是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制作过程极其精细严谨,非常考验人的耐性。
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砣、秤星和秤盘等部件组成,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工序繁杂。从选料、制胚、刨圆、校秤、标划刻度、钻秤花、钉秤星、打磨、上色、抛光、二次校正到最后的成型,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矩和制作技巧、都要用祖传的专用工具手工制作。
一把木杆秤从选料到最后的成型,每一个步骤都浸入了杨卫斌无数的汗水,他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制作诠释着传统手工艺匠人对艺术无私奉献毫无保留的决心。
在杨氏秤铺里,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木杆秤:最大的“秤王”近三米长,能称三百多公斤;最小的秤杆仅十几厘米长,却可以精确到克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见证了匠人在打磨它们时的娴熟和干练,也见证了一个家族恪守的百年老字号“信”之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秤等计量工具的推陈出新,木杆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年轻一代大多不识秤花,而制作传承人更少了。木杆秤制作技艺也濒临失传的危险。
木杆秤——焕发新生
幸运的是国家非常重视古老手工技艺的保护,年6月,“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被列入了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卫斌也被命名为木杆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无疑给这项奄奄一息的传统技艺带来了希望。此后,杨卫斌开始招收徒弟、举办讲座,讲述着木杆秤的历史,手把手的传授木杆秤的制作方法。但杨卫斌并不仅仅是坚守这项传统技艺,他开始“走出去”,去琢磨如何把传统文化与木杆秤进一步结合起来并发扬光大。
慢慢地,他逐渐认识到:保护手工木杆秤技艺,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传”,更要着眼于创新的“承”。木杆称作为度量衡的作用虽然在消失,但是收藏品、工艺品、礼品的木杆秤却正在兴起。很快,他就在秤盘、秤杆上加了一些新的装饰,用动物、铜葫芦、笙箫等吉祥喜庆物品做秤锤,把生肖吉祥图案印在秤盘上,把提绳改成大红的吉祥结,这样一把样子精美的喜秤就做好了。他制作的礼品秤“吉祥尺”和“传家三宝”(尺、斗、秤)等新产品,用传统手艺寄托祝福,承载“日进斗金”的理想和追求,拓展了木杆秤的新功能,让木杆秤更精致、更美观,像工艺品一样具有收藏价值,让手工杆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木杆秤——传承发展
在坚守和创新这门技艺的路上,杨卫斌一直在身体力行,多次参加西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展演活动,在外出活动时为所有参与者讲述传统木杆秤的发展历史并进行技艺展示。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木杆秤,他更想把木杆秤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杨氏木杆秤传承的是传统技艺,是古老智慧,是公平诚信,今天木杆秤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背后依靠的是非遗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木杆秤的存在意义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量工具,而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编辑:王嘉雯
初审:高枫
终审:卢璐☉食春计划:春天,是可以用来吃的~
☉西安高新区社区文化节作品展播,春意来袭!
☉造字台路:唤醒被时间风干了的文化信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