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四代,他可能是湖城最后的手工杆秤匠

天地之间有杆秤,

秤出世间黑白;

人心之中有杆秤,

秤出人情冷暖。

秤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天地良心的标尺,公正公平的象征。一桩桩交易完成于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千年的秤文化凝聚在秤柄与秤锤的交错中。

杆秤

今天小爱要为大家介绍一位

跟“杆秤”有深厚渊源的老师傅

——手工杆秤匠姚泉荣

而且

他可能是湖城最后的手工杆秤匠

小爱对杆秤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小卖部还没开始用电子秤,每次买瓜子、花生都能看见老板手中摇摇晃晃直到平衡的杆秤,后来电子秤渐渐取代了杆秤,到现在,杆秤的身影在我们身边已经很少看见了。

而当我们渐渐遗忘这个工具的时候,有个人一直在坚持,坚持传承着制秤这门手艺。

在新华路计家桥小区的门口,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外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杆秤,这就是姚师傅的杆秤店,这家店已经开了二十多年。

姚家的百年制秤史

姚泉荣家从他太公开始传承这门制秤手艺,到他的手上是第四代。从清朝开始,姚家就在湖城制秤,他家的制秤手艺在湖城也是小有名气。

姚泉荣是看着制秤长大的,从小就看着父亲制秤、售卖,父亲制秤的声音、叫卖的声音汇成了姚泉荣童年的一点一滴,20岁的时候他开出了自己的制秤店一开就是52年。

“现在那些对杆秤有需求的小商贩们说起新华路老计家桥就知道那里有个秤店,要买秤到那里去。”

18样工具精心打磨杆秤

选木料、刨秤杆、定“叨口”、安“叨子”、包铜皮、安“叨子”、安秤盘、校秤定星、钉星花、打磨清洗、施染着色、修整抛光……说到制秤有哪些步骤,有什么特殊的手法时,姚泉荣的眼睛里出现了光芒,话匣子也一下打开了。

首先是选取秤杆木料,不同型号的杆秤所适合的木料也不一样,然后据所要做杆秤的衡量要求,用锯截成适当的长度。将木材刨圆并刨到合适的尺寸之后用反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接着用墨斗在秤杆上弹出几条纵向等分墨线,将秤杆固定,在杆身安装“叨子”的部位用钻头分别打出垂直的穿孔,随后在秤杆两头包上铜皮,并用钣锉稍作打磨,然后以两脚规分割仔细标出星花位置,并用皮带手钻在星花位置钻出小花点。

在完成前面几个步骤后,使用钢锉、油石顺纵向对秤杆进一步打磨光滑并给刚做好的秤杆均匀地刷上一层石灰水以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风干后即用清水冲洗净,最后对秤杆施染着色,修整抛光,就这样一把完整的秤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在制秤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木匠活,很多制秤人同时还是一个好木匠,姚师傅也是其中的一员。

手工制秤前景黯淡何去何从

杆秤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刚刚改革开放那段时间,那时候做生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做买卖肯定需要一把秤,那时候姚师傅最多一个月能卖出上百把秤。但在电子秤出现之后,买手工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到现在姚师傅有时候一天都卖不掉一把,只有一些小商贩不方便携带电子秤时才会想到来买一把杆秤。

“现在湖州城里会制秤的人怕是没多少了,可能就只剩下我一个了。”姚师傅抚摸着坑洼不平的打磨石叹了一口气。

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打磨杆秤,打磨岁月,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杆秤的实用性可能正在科技的进步下淘汰,但他的历史底蕴、手工技巧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编辑:倪燕

拍摄:孙逸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