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追剧高手们为了追梦华录,已经开始

最近古偶剧《梦华录》大热,这部剧是以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的剧本《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为基础改编的,且不说剧情改编的如何,剧中的布景却十分用心。这部剧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生活被搬上荧幕,仿佛让《清明上河图》“动”了起来,处处场景都担得起女主赵盼儿的一句:“东京真是富贵迷人眼。”

影视剧《梦华录》剧照

《清明上河图》中市井人民的繁华生活自不必说,如果我们从技术史的视角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细节呢?

撰文/史晓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框架锯——省料小能手

在画面的一个十字路口附近一棵大树旁,修理铺的两个伙计一个跨在长凳上刨木,一个正在用木棰敲打置于地上的车轮轮辋(车轮外周)。在长凳前端的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把框架锯。

框架锯(供图/史晓雷)

框架锯是一种“工”字形锯。“工”字形的木框一侧安装锯条,另一侧用绳带连接起来,然后把木棍一端插到绳带中间绞几下,另一端搭到“工”字形木框的中柱上,从而把锯条绷紧。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这把锯,是中国最早的框架锯形象,说明当时已被百姓普遍使用。在框架锯出现之前,锯木工具有手锯和弓形锯,这两种锯由于结构的特点,无法胜任大型木料的纵向加工。框架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木工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不但使大型板材的加工简单易行,还能节省许多木料,提高木材利用率。

平衡舵——省力小帮手

《清明上河图》中的船舵从形态上看属于平衡舵。平衡舵的舵杆轴线后移,使得一部分舵叶位于舵轴的前侧。舵靠自身转动推动水,水对舵叶产生反作用力,从而改变船只航行方向。而平衡舵因其舵轴两侧均有舵叶,所以转动起来更省力。而且,汴河船只上的舵不但是平衡舵,还是升降舵。从船只尾部与舵叶之间悬吊连接的绳索可知,舵可以升降。那么当船只行驶到浅水区时,把舵升起来,就能避免触底损坏。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船只可以明显看到平衡舵(供图/史晓雷)

隐蔽而重要的小工具——辘轳

画中还有一件更不起眼的提水器具——辘轳。辘轳在画面上很隐蔽,轻易不会被发现。在整幅画面靠右侧的上端人群旁边有片田地,田地中间有一口水井,水井上架设了一件辘轳。《清明上河图》中的这件辘轳表明当时辘轳已经普遍被人们应用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中的辘轳位置隐蔽,很难找到(供图/史晓雷)

明代古籍《瑞世良英》中的辘轳汲水图(供图/史晓雷)

辘轳是一种利用轮轴原理的省力机械,在北宋之前广泛使用的汲水工具有桔槔和滑轮。桔槔和滑轮使用的历史非常漫长,因为在许多汉代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可知在汉代已经被人们普遍使用。桔槔就是一根杠杆,一端捆缚石头或别的重物,一端悬挂汲水用具(比如木桶),这样当从井中向上提水时就会省力。滑轮本质上虽然并不省力,但改变了力的方向,汲水者站着就可以完成操作,减轻了劳动强度。自从辘轳发明和使用之后,滑轮的使用场景就明显少了。

《清明上河图》中像这样可以“以小窥大”的细节还有许多。比如汴河上的虹桥不设墩柱,以巨木伸臂叠架,结构轻盈,是中国最早的木拱悬臂桥样式;再比如街道上各种形式的车辆,牛车、驴车、独轮车等,车辆结构和驾驶方式各具形态,为考证当时的交通工具提供了形象资料;画中还有两处出现了杆秤的身影,为考察中国古代度量衡发展史提供了依据。除了带给大家艺术审美上的愉悦,它还像一座知识宝库,通过许多不起眼的画面细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技术特色,留待大家去探寻、去挖掘。

知识链接

辘轳为什么可以省力气

G为水桶的重量,H为辘轳轴的半径,F为手摇柄处所用的力(即提水的力),L为用力点到辘轳轴中心的距离。据杠杆原理:FL=GH,因此F=GH/L,可见若L为H的两倍,那么提升水桶所用的力就为水桶重量的一半。

辘轳原理示意图(绘图/史晓雷)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标题为《以小窥大——藏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科技》,作者史晓雷,有删改,转载请注明来源。封面图为影视剧《梦华录》剧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8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