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我们70,不退休

宿迁网讯(记者顾园园仲文路见习记者丁遥)“五一”是向劳动者致敬的节日。在这一天,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个劳动者群体,他们有的是老匠人,一辈子只做一杆秤;有的是普通农民,勤勤恳恳地耕种在挚爱的土地上……这样的劳动者在宿迁有很多,不服老是他们的特点,敢闯敢试是他们的态度。他们对劳动的追求,传承了中国人的勤劳美德,和年轻人一样热烈、执着,也体现了宿迁人干事创业的另一种力量。

汪兆作:自给自足,腰板也硬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70多岁的人或许该在儿孙的陪伴下颐养天年了,但家住沭阳县桑墟镇的汪兆作却不这么想,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村里的一家企业工作。用他的话来说:“不能歇,一歇下来就头晕,哪儿都不得劲。”

汪兆作今年73岁,年出生,他有4个女儿,家庭幸福,物质生活丰足。“我是一名木工,以前还做一些木材加工的工作,现在每天只负责把这些钉子从旧木板中拔出来,其实也不算很累,一个月大概能拿多元,而且拔出来的钉子也可以带走再出售。正常情况下,我一个月可以赚多元。”汪兆作说,他一天工作大约七八个小时,有时候活儿多,也愿意加班,毕竟加班就有加班费。

“孩子们常常叫我别干了,她们能养得起我和老伴,但我觉得只要能动就不想麻烦她们。”汪兆作说,他的老伴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也需要一笔费用,他总想着自给自足,尽量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汪兆作家也有土地,但都流转给了别人,一年也能落下几千元,再加上自己的工资,完全够两人生活的了。他说:“只要能动,就想干下去,自己赚钱自己用,腰板也硬。”

蔡佩宏:手下制秤,心里有秤

半斤八两度量世间万物,一杆一砣皆为公道人心。在宿城区有这样一位匠人,用一生的时光去制作一杆木杆秤,数十个寒暑,精工细作,不失毫厘。

今年73岁的蔡佩宏出生在一个制秤世家,15岁那年,蔡佩宏正式开始跟父亲学习制秤手艺,这一做,就是近60年的光景“。我这一生没有做过短斤少两的秤,祖辈的手艺不能在我手里蒙羞。”手艺人的饭碗靠一双手,但是手下的这杆秤,却烙在了蔡佩宏心里。

刨杆、量尺寸打孔、铁皮包头、安装秤刀、校秤、画斤两标线、钻星眼、镶星……一把木杆秤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秤杆的原料一定要是干燥好了的木料,长时间使用不会变形;秤杆上打孔的位置、斤两标线要经过缜密的计算。秤就是公道的体现,公道自在人心,不容半点差错。正是因为对秤的高标准要求,从蔡佩宏手里制出的秤,声名远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好名声,蔡佩宏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有了两儿两女,生活安康幸福。

在过去,有个计量管理部门,制秤师傅需要经过考试。17岁那年,只学了两年制秤手艺的蔡佩宏通过了考试,可以自己出来摆摊了。这时候,有些走偏门的人找到了蔡佩宏,想制作“八两秤”(称量一斤实际只有八两左右的秤),蔡佩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再多钱也不能做这事,手艺人,缺啥都不能缺了手艺、缺了良心,如果做了这个秤,我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如今的蔡佩宏已是满头白发,他喜欢戴个帽子稍微遮一下,“我不老,除了现在做秤时候要戴个眼镜,其他都好得很。我这手艺也传给了大儿子,他会做,但是没有从事这一行。现在基本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过来买杆秤,他们就是认准我的手艺。我做了一辈子秤,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继续做下去,就算以后我的儿女都不做秤,他们心里那杆秤也会继续传下去。”

胡方志:将兴趣当成事业,玩物“有志”

“你看,这一片都是我家的盆景园,大概两亩多地。”74岁的胡方志是名退休工人,退休后的他也闲不住,学起了修剪盆景。

胡方志说,在他的老家——沭阳县新河镇,他还算“年轻人”,因为在他身边甚至还有八九十岁也不愿“退休”的老人。事实证明,经常活动、劳作的中老年人,身体更好。

“眼下,我主要负责给园子里的盆景浇浇水,偶尔来了兴致就给盆景修剪修剪,销售盆景是我孙子的工作,我算是帮他打下手。”胡方志说,在他家的盆景园,有黄杨、黑松等苗木,大多是家里人自己动手修剪的,其中有不少出自他手。

每次修剪盆景时,胡方志都会安静地坐在工作台前,拿起工具,慢悠悠却又耐心细致地将眼前的一棵棵苗木打造成艺术品。

“其实,我对修剪盆景算是一种兴趣,但把兴趣爱好转为事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也算是玩物‘有志’了。”胡方志说,虽然他已经74岁,但还能帮孙子照顾盆景园,修剪盆景,感觉老年生活很充实,也有方向。

吴耀军:71岁,我又被“返聘”了

暮春时节,宿城区蔡集镇田洼智慧农业园内,在深深浅浅的绿底色上,红的辣椒、黄的观赏茄子、花的香瓜……春意盎然的场景让人眼前一亮。

71岁的吴耀军在黄瓜架间忙着修枝,把藤蔓间的侧芽打掉,“这样才能保证顶上的苗一直向上长。”吴耀军说。其实,对吴耀军来说,这样的活儿比起过去在家里做农活要轻松许多。他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几年前,土地流转了,自己没多少农活干了,人也闲了下来,他觉得那段时间自己挺失落的。直到一年前,吴耀军来到园内工作,他觉得自己有了一种被土地“返聘”的感觉,精神头都好了。

吴耀军是田洼村二组的村民,一名老党员,年轻时当过兵,还学过医。年,回到家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在村里当“赤脚医生”。对于如今家乡的变化,吴耀军说:“我生在好时代了,在农村也能打工,要不然像我这么大年纪了,谁还要我去工作啊,在这里一个月工资将近块钱。”从为自己种地,到在这片土地上打工赚钱,吴耀军觉得现在生活很好。

吴耀军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农业园里打理各种果蔬苗木,同时做一些保洁工作。他说:“现在是新农业的时代,我们这里都是标准化生产,很多工作都是借助机械,比我们以前可轻快多了。”时代变了,劳动方式也变了,吴耀军在本该休息的年纪,还能凭着经验,配合先进的工具,参与“标准化”农业工作。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吴耀军的手很粗糙,骨节比较大,他干完一趟活总是习惯性地搓搓手掌。见记者盯着他的手看,他声音洪亮地说:“我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手,无论多大年纪,人都要参加劳动,实现中国梦,可不仅仅是你们年轻人的事啊。”

70岁,这个在大多数人认为是该退休、该休息的年纪,也有一些人选择继续工作、劳动,或是坚持一门手艺,或是坚持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爱劳动与年龄无关。正如吴耀军说的那样:“无论是在外面工作,还是在家干农活,我们都是劳动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都希望一直劳动下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1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