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天平、砝码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晚期,用于天平的砝码,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铜环权等。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楚国经济繁荣,王公贵族使用黄金切割货币,木衡铜环权双盘小天平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使用。因称量贵重金属,所以砝码做得精细准确且成套。为了在小小的秤盘里多放砝码,放上砝码后秤盘又不偏斜,把砝码做成了环形。官府则使用"衡石”(定量称重一石的大天平)较多。秦代国家征收、存储粮草都以整石为单位这些大型衡杆天平只需配备一个石权即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民间日常使用权衡的并不普遍,大多是计件或用量器计算,所以能称几斤、几十斤的杆秤并无十分迫切需要。
到了西汉,长安、洛阳、邯郸等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绵、麻等零星物品的称量,天平已经不再适合了。方便的杆秤就应运而生了,杆秤自东汉出现后,由于它制作简易,使用方便,很快在商业、手工业、农业、税收和民间日常生活中流行开来。到了宋代已可制造旧衡制百斤以上的大型杆秤、一斤到十五斤的小型杆秤,以及精细的小戥秤。经过元、明、清的广泛使用,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杆秤的计量性能已臻完善。到清朝末年,除了国库等地方财政部分收支金银财宝使用天平外,所有需要称重的物品,都可由杆秤来计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进杆秤做了以下几项工作:—是将杆秤计量单位由市制单位改为国际计量单位。二是将绳纽逐步改为刀纽由于刀纽的摩擦力小,定位准确,因此对杆秤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起到关键作用。三是质量量值传递系统得到完善,使杆秤量值得以統一。之前的以秤校秤,再加上绳纽秤的灵敏度低,这就造成了“十秤九不准”的混乱。杆秤定度时使用标准砝码,从根本上消除了杆秤量值不统的根源。四是秤砣由非定值到定值,相比较曾经的”—支杆秤专用—个砣”的“砣不离秤”,定值用标准砝码校准,生产出来的秤砣能在本厂或当地计量部门得到及时鉴定,保证了杆秤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工商业对秤的精度和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杆秤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电子秤应运而生。,它由承重系統、传力装换系统和示值系统三部分组成。传力装换系统在载荷的作用下产生位移,示值系统将这一位移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电子线路,最后用数字仪表显示出重量值。这种秤比杆秤提高了精度,使用更方便,重量值可用数字直观显示,迅速占领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