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失的17个老行当,个个让人怀念

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2024.html

曾经的手艺人消失在大街小巷之中,你还记得吗?曾经的“座上宾”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下面这些老照片里,看看能够勾起你曾经记忆的点滴?

1、修钢笔师傅

钢笔在过去的年代可是舶来品,钢笔在当时来说也是有知识文化和身份的象征。那时候能有钢笔是非常珍贵稀有的,一旦钢笔坏了,就会找到修钢笔的师傅“救命”。

在维修钢笔师傅的小摊里总能看到各种维修钢笔的零件:笔帽子,笔尖子,吸水管子,笔舌头等等。无论任何钢笔的毛病,任何型号的钢笔在修笔师傅这里都能“完璧归赵”。在当时也特别流行在钢笔上刻字的,用来赠送友人之间礼尚往来的佳品。

2、绞脸

绞脸是比较古老的美容行当了,一般从事这个职业的都是已婚妇女或者上了年纪的老人,凭借一根细绳和一双灵巧的双手,成就了这位古法美容师。绞脸师傅利用手与嘴的配合,把将要出嫁的姑娘的脸上的汗毛除去。让带出嫁的女人的脸上焕然一新,容光焕发。这种古老的美容手法在闽南一代很盛行。

3、钉秤

钉秤也就是我们老话常说的制作杆秤的手艺人,制作一杆秤,工艺复杂,听老辈人说一杆秤从制作到完成需要30多个流程,而且制作杆秤要的就是分毫必究,不能出现一点偏差。制作称要的就是做到公平和公正。所以制称考验的就是人的良心。钉秤在过去的年代是非常受尊敬而且特别吃香的行业,如今电子秤、天平等称重工具普及,木制杆秤也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会这么手艺人的也越来越少了。

4、锔碗

锔匠挑担

“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说道是手艺人,锔匠。锔碗可以算得上破镜重圆的手艺了,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岁月,锅碗瓢盆坏了或者一些瓷器坏了不会扔掉而是要找煅碗师傅修复。手艺人就会用手钻在破损的瓷器上钻眼,然后用“锔子”把破损的瓷器粘合修复一下。如今在大街小巷上看不到挑着担子走街窜巷的手艺人,几乎听不到吆喝声:“补锅补缸锔碗奥”

5、磨刀磨剪子

经常看到以前大街上的磨刀师傅,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都会带着磨刀石,脸盆和一条小凳,磨刀匠人的全部工具。每每听到吆喝声都能看到一些前去磨刀蜂拥而至。磨完的刀或者剪子,磨刀师傅就会用它的拿手动作:用拇指一试就知道是不是磨锋利了。对于剪刀用时间久了咬合不好的,用钉锤敲打几下就修完好了。

6、剃头匠

剃头匠:剃头匠,真的很古老哟!以前的剃头匠不仅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正骨。以前的剃头匠有一个剃头挑着,挑着凳子、脸盆、和炉子。还有一些剃头刮脸的工具。

老式的胡刷,如今已不多见。老荡片,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一个渐行渐远、消失在记忆深处的历史称谓,逝去的传统手艺,满满的回忆念想,如同街头艺人的吆喝声,已经成为记忆了。

7、补锅

过去的年代就是修修补补的年代,锅用久了不是漏了就是裂了。就会找到补锅的师傅上门维修。经过修锅师傅的敲敲打打,匠人们让破损的锅在残破中恢复,“起死回生”。

8、捏面人

捏面人这是一们指尖艺术,以面粉为主要用料,搭配不同色彩,用巧手和工具完成栩栩如生的各种面塑作品。主要的面塑作品吸引了无数围观的群众。让人赞叹其手艺绝活!

9、爆米花人

小时候唯一能吃到的零食就是爆米花了,爆米花的匠人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车架上挂着一个箩筐,筐里面放上蹦爆米花的机器。听到一声“砰”的巨响,烟雾弥漫,就闻到了爆米花的香味,此时的玉米花都跑进了事先备好的袋子里,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10、弹棉花

弹棉花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棉被盖时间久了就会变得硬还沉,盖着也不舒服不暖和。弹棉花重点就是在“弹”,弹过得棉花变得更加松软。过去的年代,家里的棉衣棉被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所以用了年头多被子里的棉花都需要找弹棉花的师傅弹过之后再重新利用。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现在手工弹棉花被机器所取代,所以弹棉花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了。

11、铁匠

“叮叮当当……”童年的铁匠铺经常会传来这样的既熟悉又久远的声音。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其中打铁这个行业也在其中,所以打铁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以前的生活中的铁具,铁锹、铁锄头、铁镰刀等等都是铁匠师傅的杰作。如今打铁这门传统手艺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2、扎灯笼

手扎灯笼-儿时的记忆,传统纸扎技艺是一种以竹、木为框架,儿时记忆中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灯笼,当时的灯笼都是手工扎糊,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小孩子们就会提着灯笼屋前屋后,满大街奔跑玩耍,那时候的灯笼简单却不失讲究。

13、手工造纸

中国纸文化由东汉蔡伦发明,有着千年的历史,古法造纸,记忆中的手工温度,以麻类、树的皮和竹子为主,手工造纸经过,沤、蒸、捣、抄四个环节,到最后完成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工序复杂,也需要造纸手艺人的一丝不苟,如今机械制造代替了手工制造,传统手工造纸也将面临失传。

14、蒲编

蒲草、一套刀具、一捆捆扎线,经过蒲匠的巧手可以编织出无数让人连连称赞的工艺品,60年代编蒲鞋一双卖2毛,能撑起一个家,现在还有人见过吗?见过这种老手艺吗?几乎是没有了。

15、箍桶匠

曾经大街上的吆喝声“箍——桶——咯,箍桶!”,靠着一敲一凿拼接成的物件,用竹篾或铁铜做成圆形的“箍”,套在木桶上,可以让木桶滴水不漏的手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水桶、饭桶、脸盆都是来自这个传统古老的老手艺。如今时代的发展,塑料制品的盛行,取代传统的手工木制品。箍桶匠也逐渐退出了曾经的历史舞台。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16、篾匠

篾匠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的盛行,篾匠这一行与寻常百姓家生活密切相连。在生活中无数生活用品都是来自篾匠的手艺,竹席、竹篮、竹筐、竹筛子等等。篾匠是能工巧匠,心细手巧的人,各种新材料、新科技的普及,篾匠这个行业已渐渐退圈。

17、锡匠

锡匠就是专门制作各种锡制器的老艺人,以前的打锡匠,出门做活都是挑着担子,一头是打锡的工具,一头是铺盖卷,临街边走边吆喝着“打镴壶咯”。锡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活日用器具,另一种是礼器。锡匠主要是打磨,俗话说,三分做,七分磨。如今工业技术的对于出传统锡匠挤压,也让这个行业顶着历史的逆流前行.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99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