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心中的那杆秤

#金秋图文动态创作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被人尊称为“太史公”、“史圣”。

说起司马迁,估计大家了解他都很早,因为司马迁受宫刑而发奋著书的励志故事,我们在课本上很早就会学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但说到底这些都是我们“强加”给司马迁的,司马迁的发奋著书真的是励志故事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写出这样一句话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个人的童年与早期经历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很多东西,司马迁的童年与书为伴,对历史很感兴趣,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呢?很大程度是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司马谈是太史令,是一名史官,潜移默化之下,司马迁对历史感兴趣就不足为奇了。

司马迁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很大,不仅是在学术上,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史官思想”!

什么是“史官思想”?这里我们说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崔杼弑其君”,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意思是,崔杼杀掉了国君齐庄公,很显然弑君的名声是崔杼不想要的,于是崔杼就让史官修改历史,但史官兄弟三人坚持据实书写历史而被杀,很多人会说这几个人脑子不会转弯,毕竟生命是那么宝贵,我曾经看过一个节目,里面一位演讲者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他说:“古往今来做大事的人,他们的思想都和我们普通人是不同的!”当时觉得有些不以为然,但现在想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崔杼三杀史官

青年时期司马迁有过一段游历生涯,这段经历给司马迁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司马谈病逝,司马迁从司马谈那里接过了修史的任务,同时也接过了这种“史官思想”,但最早的时候,司马迁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获得统治者的认同,这无可厚非,毕竟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想要生活的很好,统治者是得罪不起的,可以说这阶段司马迁的思想仍然对统治者抱有美好的幻想。

司马迁发愤著书

很快出现了李陵事件,司马迁的仗义执言得罪了统治者,司马迁受到了宫刑,这对一个男人来讲算是奇耻大辱了,他用极其悲痛的方式表达自己受宫刑的痛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而司马迁所受的侮辱“极矣”,对司马迁来讲,死亡似乎是相对容易的那个选择,但司马迁却不能这么选,父亲的遗命,自己未完的事业,这些在司马迁的那杆秤上,显然分量更重,所以司马迁选择了隐忍,但司马迁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这时的司马迁思想已经彻底转变,对统治者的那种美好幻想已经随风而去,批判思想开始萌生,对底层百姓的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史记》之所以能那么的伟大离不开司马迁遭受苦难后思想的转变。

司马迁与《史记》

其实司马迁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了这个目标,司马迁付出智慧、劳力乃至屈辱,司马迁一生忠于自己的理想,司马迁的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最终司马迁完成了自己的目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92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