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记载,蔡伦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用常见的低成本的材料造纸比竹简轻便,比绸缎便宜,他把这一想法上奏皇帝,得到皇帝的认可,“蔡侯纸”日渐应用广泛。这对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巨大的作用。
铁力木又叫铁梨木,是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云南的一种珍贵阔叶木种。天然集中成片林只分布在云南,因此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铁力木用途很多,它的木种含油量丰富,高达70%多,提取出来的油可以用作肥皂。铁力木花也可以通过蒸馏工艺来提取花精油,用于化妆品或日用品,作为其调香原料。
除此之外,铁力木树干创伤处渗出的树脂也是天然的调香原料。当然,最常见的用途还是树干,铁力木是一种木质结构紧密的木材,耐腐蚀又耐磨,还能抵抗多种病虫害。由于材质重又坚硬,常用来作为建筑材料,造船,军工以及特殊零件器材使用。无论是从本身的作用上,还是数量上来看,铁力木都是一种珍稀的木材。
正是因为它拥有如此多优良的性质,才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众多的用途中,其中有一种就是用来制作代表中华道德标准文化杆秤。杆秤在市面上已经比较少见,在我国古代却是商业活动离不开的一种衡器。杆秤,由秤杆,秤锤和提纽等几部分组成。一把好的杆秤看起来美观大方,便于携带,衡量精准,需要能工巧匠打造出来。
当然,杆秤不是商人专属的,就算是不从事商业活动的百姓,家家户户也经常必备一把杆秤。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被一些奸商缺斤少两骗秤,从而吃了亏。长久以往,杆秤在几千年的文明里,绝对不仅是一种衡器,它象征着公道平衡,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象征。俗话说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秤,公道自在人心,也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象征,杆秤的发明和改进工艺中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传说中秤的发明者是鲁班。他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上十三星花,定十三两为一斤。秦统一天下之后,在度量衡上也作了统一,规定一斤为十六两,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两。
关于在原来13两一斤的基础上增加三两也有说法,这和范蠡有关。范蠡发现,有的奸商在称重的过程中经常糊弄顾客,缺斤少两。所以范蠡在秤杆上增加三星,分别代表福禄寿,商人行商称重,少一星缺福,少二星缺禄,少三星则短寿。在这样的说法之下,商人骗秤的心思逐渐减少,不敢使用小伎俩缺斤少两。
千年来,杆秤是在电子秤出现前不可替代的日用品。可这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打一把好秤并不容易。光是称杆的杆秤,就需要对其材料进行挑选,反复打磨,之后还要精准校秤,刻花。制作一把秤需要精细的步骤,对秤匠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称杆的材料选取要用楠木或者是红栒子。阴干一年以上,再根据顾客预定的杆秤规格,截取适当的长度。接下来要对称杆进行打磨刨圆,处理毛刺,进行初步的打光。接着就是定叨口,安叨子,给杆秤两端安上铜皮。
前面这些工序虽然也需要细心耐心,但最需要耐心也最费功夫的一道工序就是校秤。这需要秤匠用砝码反复校验,要用手指不停地拨动秤砣,等达到平衡时,用双脚规在秤杆上做一个记号。没有耐心和技术不行的秤匠是打不出一杆好秤的。
在电子秤出来前,杆秤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作为制作杆称称杆的原料楠木和红栒子,一种价格比较昂贵,另一种在山中分布较少,所以人们在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材料能够取代。终于,他们发现了铁力木这种木材,它具有众多优点,是一种制作杆秤的好材料。但它不仅用于制作杆秤,也用在了建筑等方面,所以人们大量的砍伐,铁力木数量急剧减少。
自然条件下,铁力木要经历十分激烈的种群竞争,所以它的生长周期十分缓慢。再加上大量的消耗,铁力木变得越来越珍稀。铁力木木材坚硬,斧头都砍不动,从前用来做秤杆,如今很珍贵,每棵树都有人保护。
年,云南耿马县几乎是铁力木自然成片林仅存的一块地方。当地对铁力木林进行了保护措施,请了专职的护林员进行管理,几乎每一棵树都有保护的人。从铁力木的用途联想到同样正在消失的秤文化,它们都在岁月的打磨中逐渐消失。对秤文化的保护和珍稀树种的保护,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自然的保护。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保护和自然环境,这需要社会和大众的一起努力。
参考资料: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