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将1斤定为16两,将筷子定为7寸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用自己的经验形成了不少的习俗,并逐渐流传到如今。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习俗经过了不断的洗礼和改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趣味和方便。而在所有的习俗文化中,饮食文化必定是中华文明最为灿烂的一个环节。而说到吃这件事情,就不得不说到一个吃饭工具,那就是筷子。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古汉语称“箸”,用于将食物夹起并送入口中。筷子通常是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正是因为如此,每一个中华儿女在小时候都会有学习用筷子吃饭的经历,也因此而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不过最终的结局一般都是好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都是会使用筷子的。当然,虽然筷子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东西,但是它的历史,它的一些特点,却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比如筷子的尺寸一般为7寸6分便是其中的一点。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筷子的尺寸是这个数目呢?其实筷子长度的确定时间大概为明朝,而七寸六分也是有所隐喻的,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由于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处理人情世故,因此用膳时期的行为很容易暴露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因此这样的隐喻是有所道理的。细心的人可能还会发现,筷子的两边也是不同的,一边是圆的,一边是方的,指的便是天圆地方的含义。古人讲究阴阳之说,而筷子便代表了天地万物都有对立面的意思。除了筷子长度之外,人们对重量的计量单位,也有自己的规定。如今的我们一般默认一斤为10两,一公斤为两斤。而提出这个概念的人为姜周元,此人被誉为“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在年之时,他觉得16两秤非常不方便,于是便改革计量方法,并获得了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同意,最终获得了实行。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古代的一斤定为了十六两呢?这个规定的制作人也非常有名,为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李斯。据说当时秦始皇命令李斯制造钱币,但是当钱币制作好之后,李斯却发现没有办法称量,于是赶忙请教秦始皇。秦始皇给出了四个“天下公平”,李斯听完之后便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将一斤定为了十六两。还有人认为,在古代的时候一斤其实是十三两,而给出这个规定的人是鲁班。鲁班发明了木杆秤之后,利用杠杆原理以及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定下了这样的称量方案。而到了秦始皇时期的时候,李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福禄寿三星,于是一斤便成了十六两,并在后世一直被沿用下去。便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半斤八两”的说法,在当时它们表示的是相同的意思。参考资料:《中国箸文化大观》、《筷子,不只是筷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12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