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心法”践行的记述(一)“心法”践行案例荀卿认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也。”治理天下,那任务是极其繁重的,不是最强劲有力的人是不能够担负它的;那范围是极其广大的,不是最明辨的人是不能够分辨它的;那人民是极其众多的,不是最英明的人是不能够协调他们的。这三个最,不是圣人没有谁能具备,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圣人,是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人,他就像挂在天下的一杆秤。1.《荀子》中记载有舜践行“心法”内容《荀子》:“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这是说。舜治理天下,既能处理好属危之人心,又能养育好属微之道心。然而危微之机变是很难分晓与把握的,唯有修持到内心清明的境界,才能达到舜那样“不以事诏而物成”的程度。这表明舜择道心之精与持守之专一,这不就是心传之“精”“一”之者的践行吗?综观荀子所述,是赞扬舜之德、能,是能明辨“危”“微”之几的明道君子。荀子所以不归结为“允执厥中”,是与其主“人性恶”有关。他对思、孟学派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以及“仁、义、礼、智、圣”的“五行”说,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这在《非十二子》中有所表露。《荀子》中有:“易谓中,礼义是也。”于修持,荀子强调一,故赞扬舜,也从精、一层面著笔墨,而对《中庸》之“舜其大知也欤!……执其两端用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则不提及。2.文献中对汤传承心法,多有褒奖之词对于商汤,《孟子》中有:“汤执中”之赞。在《古文尚书》则有“克宽克仁,彰信于民”,“懋(mào)昭①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②”。“唯时懋敬厥(文言副词。才;乃)德,克配上帝。”“味爽不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①“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盛大)懋官,功懋懋尝。用人唯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于民。”②“德日新,万邦为怀。”汤之盘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先王顾諟天之明命③,在《汤》中《书经传说彚纂》则有全面评述。《汤诰》开首有:“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唯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suí)厥猷唯后。”《书经传说彚(huì)纂》有如下案语:唐虞以执中相传,承之者汤也。人心、道心四语,虽包性命之理,其实未明言之也。汤之执中乃能洞彻乎其原,而直以示人,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唯后。”汤之圣学渊微所造实深,非于虞廷所诏之外有默契者乎!此实为万世言性之始,而汤之明德日新,又能推所得于人,知此理皆得之生初。有君、师之职者,当大彰其教于天下,俾气质有清浊、纯驳者一归于大同,此所以直接尧、舜之心法、治法也。当时其臣仲虺称之曰:“懋昭大德,建中于民”,非即尧舜所谓“中”乎?又曰:“以礼制事,以礼制心”,此非建中之实而精一所由致乎!伊尹之称汤,“先天懋敬厥德”。又曰:“检身唯不及”,汤唯能执此中,故敬者,敬此也;检者,检此也。又曰:“顾諟天之明命”,明命即性也。即天之降衷于我者也,汤时顾諟乎此而不使须臾有间,此所以昭大德而建中于民也……则上以接虞廷之真传,下以开万世之圣学。①懋昭,是汉语词汇,拼音是màozhāo,懋:劝勉。解释为勉力宣明。②垂裕后昆[chuíyùhòukūn][释义]裕:富足。后昆:子孙,后代,后嗣。为后世子孙造福。①吕祖谦注:此文很好,未明将分之际,汤于是时,大自显明,存心养性,湛然清净,无一毫物累,同乎太虚,不啻日之东升,昭临天下。汤之功劳得天下,似可少逸矣,犹坐以待旦,则下于汤者当何如。②朱熹指出,此属本源之地。③朱注:只管得那本明的物事在。(二)《诗经》有修心慎独的内容《诗经·曹风》有《鸠》诗文:“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此诗一般认为是赞颂曹之开国之君的,实则内寓儒家修炼之“慎独”心法。年撰著的《气功探邃》中曾引录此诗,并说“是气功有素者的精神境界与外在表现”,未能提高到“心法”层面。20世纪90年代郭店出土文物(孔子一孟子间的文献),《孔子诗论》中有:“《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五行》中有:“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什么是“独”呢?《五行》中说:“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五行》对此诗有更详尽的解读:“言其所以行之义之一心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言能以夫五为一也。君子慎其独。慎其独也者,言舍其五而慎其心之谓也。”这些埋藏了两千多年的文献对慎独的诠释,于心学之心体修持给予了巨大支持,这就使得《大学》《中庸》中的“君子必慎其独”是指心体修持而言,不是宋、明心学从禅宗得来的新意,而是自古以来就如此。怎样从心体层面进行修持呢?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