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历史大马路大街市大井头,大笪

孙文西路=大马路

仁里街一带=大街市

文书巷的井=大井头

大街市应该是现在市巷口向东到仁里街市一带,记得老人家讲大街市泛指这一带地方。记得旧衡器厂(做杆秤)门口在铺边有口方井,老人家都叫它大街市井。(强叔回忆)

孙文西路以前由武山里,怀德里,岐阳里,观澜街和大街市组成(乐韦说)

大笪地,记得有个故人生前告诉我,他小时候住过那里,邻居有个天生大头的小孩,还长四方形,很凶的脾性(来自超人)

大概10多年前,大庙下常驻一些偷东西的小孩,还有卖花的小女孩,死抓住你只脚那种,地域我就不说了,都是那个地方的,免得说我地域黑,应该好多人都知道,步行街那个时候好多人被偷东西,有一次我跟踪到他们的大本营,就是在大庙下里面附近。后来治安也整治好了,也没有人偷东西了。(吱吱熊回想)

我一直知道的大井头应该是指孙文西路文书巷那里,以前旁边有个井,文书巷口维修钟表那个胖胖大哥以前曾是我邻居,在仁里街6号的顶楼,隔一木板房间的邻居,真正的72家房客,那里的街坊都叫大井头。东风冰室在大庙下现在的卫生所那里(种树人回忆)

关于一些历史文献:

刘居上为邓振铃画作《故园忆旧图》作“跋”:随着画家轻灵的笔触,现在我们来到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岐江东岸桥头的位置。半个多世纪年前这里没有桥,有的只是官家修建的天字码头,意即第一号码头。

昔日乘船抵达香山。一上岸,抬头就可以见到一座牌坊,牌坊下是一幢两层的楼阁,名叫迎恩亭,后来改名接官亭,是香山县衙派人恭迎上级和接待过往官差的驿站,街口有口颇大的井,专供饮马。从迎恩亭通往铁城西门的石街,最初名迎恩街,后来改名观澜街。民国初年,吴铁城、朱卓文、李仙根先后主持拆城墙修马路,于是,原先曲折相通的武峰里、怀德里、岐阳里、观澜街、大街市等5条窄窄的石街,摇身一变成了“大马路”。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条马路就被正式命名为孙文路。其西段,就是今天的文化旅游步行街。而早期的孙文路,在马路路面上仍保留了昔日的水井,只在水井旁边筑上了铁栏,防止行人误堕其中,可见在自来水出现前中山人对水井的重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水井,户外还有公井。

今天走在步行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路两旁颇具南洋热带色彩的商店楼宇。那是当年开马路时,华侨和港澳乡亲纷纷回邑投资,在原有的“十八间”商号的基础上兴建了成行成市的众多商铺,样式一般仿照南洋建筑的外观兴建,下有骑楼,各商铺的二楼互相间可以相通,形成一条协同防火防盗的公共通道。这一带成了县内最繁盛的中心商业区,举凡洋沙细布、鞋帽衣物、金银首饰、陶瓷山货、纸料文具、茶楼酒店,应有尽有,在海内外素有“小香港”、“小澳门”的美名,经近年的重新规划、复原、装修后,成了省内第一条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步行街,年被评为“中山十景”之一,称为“老街新韵”。步行街上的两座塔楼,一是昔日的思豪酒店,另一是昔日的永安银号,成了步行街的标志性建筑。

石岐街还有句老话:“先有汇丰,后有大马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孙文路始建于年,直到年才最终完成。但汇丰百货公司(今市邮局孙西营业厅)却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开始筹建了,这是由李怜庵从国外集资回乡兴建的。这家公司于宣统年间局部营业,年庆祝香山起义成功期间正式开张,说起来,比上海的四大百货公司年代还要早得多。

汇丰为钢筋水泥结构四层建筑,一至三楼是综合性的百货商场,四楼是茶市,有时也演出曲艺或魔术、杂技等。天台还加盖棚架,是一个有生果、茗茶、点心供应的简易粤剧演出场地。汇丰集百货、娱乐、饮食于一体,成了当时香山县热闹繁华的象征。所以在其后修建大马路时,宁可让马路到此拐上一拐,也非得把它完整保存下来不可。

城墙拆了,马路通了,新旧城区连为一体,“铁城”这一旧称逐渐变为人们口中的掌故,香山县城的规范称呼从此就叫做“石岐”。

从昔日的孙文西路到今天的步行街,我们看到了百年中山商业的缩影。百年来,在中山乡亲中,既有在国内最早提出“商战”思想的改良主义政论家郑观应,有主张“人能尽其材,地能善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振兴中华,首在商民”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还有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买办和实业家唐廷枢、徐润,民国初年省、港、沪“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始人马应彪和郭乐兄弟等,对我国的近现代商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孙文西路大庙下路段的原石岐商会旧址正在拆建为商业博物馆,落成后,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山商业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了中国百年商业的不平凡历程。

既说到大庙下,不妨稍多说几句。溯本追源,“大庙下”一带也是中山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所以称为“大庙下”,是因为巷口所对之处,原来是一间有数百年历史的天后庙,俗称大庙,民国年间的年才拆建为县商会。到年,县商会同意拆卸会址东座,以开辟烟墩公园的第二条登山道(又称大庙巷),同年又在此成立石岐镇商会,图中所描绘的就是镇商会成立的庆典。

“大庙下”一带是烟墩山脚的延伸部分,地势比大庙低,故不称为“庙前地”而称为“大庙下”。远古时,岐江水一直漫到烟墩山脚,当时的大庙位于“石岐海”的“海”边,是古代香山水路交通的枢纽,所以唐代被起名为“石岐”的小渔村,早早的便在这里形成了以“庙会”形式出现的集市。孙文西路建成后,这里仍然十分热闹,开了多间旅店和酒家,摆卖小百货的地摊也很多,尤以小食闻名。在中山人心目中,它就如北京的天桥和上海的城隍庙一样,具有特殊的魅力。

编辑:吱吱熊

图片: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8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