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良
2月3日,新华社发布《党心民心同频共振社会心态健康积极——相关报告显示年全国社会心态向上向好》一文,这令即将迎来新春佳节的亿万国人心生感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振奋暖心。
自去年9月起,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入户填报方式,对河北、吉林、湖北等16省份18—65周岁部分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赴湖南、四川等8个省份组织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报告指出,这次调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度特点。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明显向上向好。
已经过去的年,大到我们国家,小到每一个家庭,再到每一个人,都过得极不平凡,很不容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年新年贺词中所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这一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4亿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战“疫”情、保民生、抓发展,不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拼出了“风景这边独好”,而且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社会心态是什么?是时代脉搏的听诊器,是社会现实的生动投射。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在哪里?这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认识倾向、利益诉求和情绪反应,等等,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经此抗疫一役,我们更加懂得:这是一个遍地见英雄的国度,大风大浪来了,有人扛得起,顶得上;关键时刻,有人为你负重,护你周全。经此一役,我们也更加明白,这是一个无可阻挡的民族,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每一个你我站立在一起,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疫魔袭来之时,亿万个你我守护中国,亿万个你我成就中国。在这次抗疫斗争中,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拥有个名字叫中国。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苦的逆境我们同熬过。就是民族的气节,就是泱泱的气节,从来没变过。”我们愈加坚信,经受了这场疫情考验的中国将变得更加强大,人民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现实生活启示我们,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只有每一个保持平和的心态,沉着淡定、不骄不躁,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挫折和风险。涵育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任何时候难不倒、夸不倒、诱不倒,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内心和谐,是人生的课题和使命,也是人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于此都是当事人,没有旁观者。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调适和矫正社会心态培育,明大势,识大局,顺势而为,乘势而为,清醒认识“纷繁世事多元应”、坚定信心“不畏浮云遮望眼”,持续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诚如是,“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为“强起来”作出了重要战略安排。在这个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大要有大的样子。“欲事立,须是心立。”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百舸争流千帆进,众人划桨开大船。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如一轮朝日“光芒四射喷薄欲出”。
国之大者,民心为要。
愿新年,胜旧年。
(作者系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