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成都最多的两个场所,一个是麻将馆,另外一个就是茶馆。
观音阁老茶馆建筑历史现无从考证,通过当地老人叙述并综合各种回忆版本,茶馆原址为观音庙,民国初期被用作茶铺,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当地人都叫它“观音阁”。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段传奇故事:一百多年前(甚更久远),彭镇发生大火灾,整个镇子几乎化为灰烬,唯有此宅幸免于难。难得的原汁原味,被世人称为“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老茶馆”。
抬头,如乌云压顶般沉下来的瓦片,似乎在传递着关于老茶铺前世今生的所有过往;光影喷洒在所有破败的墙壁上,仿佛红色年代的印记鲜活起来;屋梁撑起的不再是屋顶,是百余年沉淀的历史,久远弥香。老茶馆的地面是从未装修过的,固执地保留着百年来的“千脚泥”;沟壑深浅、密密麻麻,踩在“千脚泥”上,从脚到头,仿佛过电一般;脑海浮现出观音阁老茶馆的前世今生。
曾经熙熙攘攘的背篓竹筐、人声鼎沸的摆龙门阵、络绎不绝的掺茶倒水、男女老幼的作揖拥抱……生生不息。还有那中心位置的虎头灶,是整个老茶馆的核心;泡茶盖碗在这里,白色瓷盅在这里,彩色水瓶在这里,碳灰水壶在这里,蜂窝煤球更是在这里被一块一块的替换;交织成一首伟大的协奏曲。
茶馆每天早上4点半就开门营业,游客喝茶拍照10元。老板上过央视的支付宝广告,很有商业头脑。他给当地老人供应免费茶水,老人们则需要坐在店内饮茶打牌给前来拍照的游客作模特,以此作为交换。镇上的老人们每日早早起床后便来到老茶馆要上一杯花茶,抽几口叶子烟,与三五友人摆龙门阵,半日时光一晃而逝。与成都市区鹤鸣的悠闲惬意不同,老茶馆里仍然维持着几十年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气息。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张籍的诗句:“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每日一盏清茶为伴,病痛也习以为常,平淡的老年生活大抵如此。
上个世纪wg时期破四旧,毁了观音菩萨像,在茶馆墙壁四周画上了毛老先生语录,从此这家老茶馆又有了另一种氛围,被深深的打上时代烙印。尽管wg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老茶馆墙上的那些语录作为一段历史,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观音阁茶馆也就成了中国独具风格、且不可复制的老茶馆。
茶客和伙计是这座老茶馆的灵魂。人生百态,老茶客们三三两两坐在那里,就算相顾无言,也是一本传奇的光阴故事。他们似乎早已对前来猎奇的相机镜头见怪不怪,曾有多部和成都有关的纪录片在此取景,每天游客也纷至沓来,一篇又一篇的游记提及,导致许多人的脸庞早已似曾相识。当地老人们日复一日的白日光景都在这里度过,如果哪一天突然没来,人们都会担心他的身体。有的老人走了,家人在出殡那天还要来给他买碗茶,送上最后一程。这家老茶馆在当地,早已融入了居民们的生活。
外地人都羡慕成都人的安逸,这与成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有关系。成都平原历来风调雨顺,少兵乱,百姓丰衣足食,不贪婪而追求安逸,这在泡茶馆中得到了升华。成都人喝茶早在唐代以前就已成风气,而中国其它省份则是在唐代以后才学着喝茶。著名学者流沙河在《一世居民半茶客》中有考证,传说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家茶馆就开在成都,至今至少在一千多年以前。
付了钱后,我问:“阿姨,请问我的茶在哪儿?”店内负责收钱的阿姨非常自然的大声说:“妹妹!你的茶我给你摆在毛老先生的底下哦!”就是这么自然,就是这么亲切,还带着些幽默。我环顾墙壁一圈,很容易就找到了“毛”字,底下的四方桌上,独独坐着一盏盖碗茶与塑料外壳的水壶;这一刻,觉得眼睛里是一幅充满灵性的黑白画。
其实,不是所看之处都是整洁的,甚至所有角落布满灰尘;虽然不擦不抹,但是观音阁老茶馆里,连灰尘都是岁月对老茶馆的一种特殊褒奖。
茶名竹叶飘雪,极尽风雅。井水冲泡,温润柔绵。“泡”字是灵魂,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
茶馆里的老物件到处都是,算盘,杆秤、青瓷瓶,昏黄灯光下的挂钟,时间的指针似乎纹丝不动,时光就此停滞不前。。。
走出茶馆,似乎一个小时车程外成都天翻地覆的变迁与它毫无干系。走在彭镇的老街上,有种时光倒流回到童年的感觉。那些原本收藏在记忆深处的片段被触不及防地翻落一地,令人感慨万千。然而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上,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就像《二十四城记》里提到的那般:庞然大物般的城市不断扩张,终将蚕食掉老街的最后一点痕迹。
不知下次来成都时,老茶馆会否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