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豆做出大产业记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

    

与其他青年企业家不同,王黎娜施展拳脚的空间不在高大上的办公楼,而是在田间大棚;她天天侍弄的产品,也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而是小小的扁豆。

但就是这小小的扁豆,被她做出了年产值超过1.8亿元的规模,且种植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还带动了1万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如今,合作社基地又刚刚申请了青扁豆科普教育基地,向着综合性的产业方向发展。这个只有34岁的姑娘用实践证明:小扁豆也可以做出大产业。

跳出农门又跳回农门

一年的青扁豆采摘期进入了尾声,但王黎娜并没有闲下来。因为到10月份,就又到了新一季青扁豆的种苗期,她要带领着大家一起安排播种计划,还要研究明年新品种的引进,相关的科研工作也一刻不能停歇。

对于扁豆种植的门道,王黎娜已经十分熟悉。事实上,因为父亲早在年就开始种青扁豆,从童年时期王黎娜对青扁豆就不陌生。而且,小小的她还会经常跟着父母一起到各村去收农户的青扁豆。12岁的那年夏天,王黎娜第一次独立“出道”,在村头设了一个收购点。

“当时我虽然个子挺高,但比较瘦,力气小。青扁豆用蛇皮袋装着,用杆秤称重,我提不起来,就要两个人帮我抬起来,然后我来打秤。后来慢慢锻炼着,就可以自己提起来了。”当年那个小女孩的吃力,王黎娜还记得很清楚。

虽然出生在“扁豆世家”,但王黎娜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跳出农门,成为了一名银行白领。原以为,自己以后不会与青扁豆再有什么交集,可当看到父亲渐生的白发、越来越不济的精力,王黎娜在离开仅仅两年后,又重新决定回来。

年,王黎娜辞掉了银行的工作,回到家乡,参与父亲于年创立的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致力于青扁豆产购销研教一体化,正式接过了开拓青扁豆事业的接力棒。

打造不一般的合作社

王黎娜还记得,一开始农民们都觉得大学生务农是浪费,慢慢地随着农业科技的应用、装备的提升、品牌的打造等,农民收入提升,大家才意识到农业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来助推发展。

对于她来说,接替父亲创办的合作社,绝不仅仅是照着以前的路走下去,而是创造事业的新天地。王黎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品牌。她发挥自己市场营销专业的特长,在两年内先后将“红刚”青扁豆先后申请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和上海市著名商标。从单纯的商标变成了品牌,“红刚”青扁豆销售价格得到提升,农民的收益也随之增加。

农产品结算中心,是王黎娜受银行工作启发的“灵感”。这是一个类似于银行的付款业务窗口,农户把青扁豆交给合作社后,只需凭收购点开出的单据到结算中心就可以领取现金。“制度化操作使农民收益更有保障,合作社管理现金的风险也降低了。”王黎娜说。

王黎娜还明白,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必须注入科技元素。因此,她组建了一支由硕士、本科生、大专生组成的高学历青扁豆种植队伍。同时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产学研对接。培育出了“红刚三代”青扁豆新品种,在抗病性、商品性上都有了明显提升,而且产量比“二代”品种提升7.38%,经济效益增加元/亩。

在一系列现代管理方法之下,“红刚”青扁豆创下了上海地产生鲜农产品占领华东地区70%以上、上海97%市场的业绩,合作社亦因此接连获得“全国农民专业示范社”、上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兵社”等荣誉,把上万农户与之紧紧联系在一起。

传承“一个大家庭好”的梦想

目前,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全国最大的青扁豆规模化生产基地。近10年(-年),累计种植面积18.56万亩,总产值28.93亿元。年,合作社青扁豆种植面积.5亩,总产量约1.7万吨,总产值超过1.8亿元。

现在,除了不断开发青扁豆果实的经济效益外,王黎娜还带领着合作社积极探索都市绿色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升现代农业的装备力量,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与tomra签订了豆类光学分选机采购意向书。在世博会期间,青扁豆作为景观作物种于中国馆前,开发出了青扁豆盆栽。合作社还开展农业科普活动,向青少年传播农业知识、传承农业文化等。

王黎娜说:“父亲常说‘一家人好不算好,一个大家庭好才算好’,我传承着扁豆产业,也传承着‘一个大家庭好’的梦想,我们年轻的肩膀担当着责任,有压力,但更有动力,争取让更多农民开上‘扁豆车’,住上‘扁豆楼’!”

栏目主编许素菲

责任编辑李伟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9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