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一个小胡同里创业41年,如今还在

在河南省禹州市一条小胡同里,有着这样一个“创业者”,他从15岁开始,就做起别人都不愿意尝试的“小制作”,这一做就是41年。目前,他已经成为禹州市最后一个还在坚持手工制作杆秤的工匠。他的店铺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唯一能辨识的只有一个门牌:八士坊街40号。

他叫贾全喜,人称“老贾”。他的镶秤手艺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年10月,他的父亲贾道三在日军的轰炸中救出一个郑州小伙,小伙的父亲为了感谢贾道三,把祖传的镶秤手艺传给了贾道三。从此,贾道三开始了镶秤生涯,并在儿子贾全喜15岁时把这一手艺传给了他。

贾全喜非常执着,从15岁开始,到今年56岁,不管生活发生什么变化,他都没有放弃这一传统制秤手艺。如今41年过去,延续千年的传统杆秤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但老百姓仍然怀念它独具人情和精准、便于携带的特点,很多生意人依然离不开杆秤。这是贾全喜依然坚持传统杆秤制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贾制作的杆秤主要以楠木、枣木为主,有时候也会应客户要求用贵重的檀木甚至乌木做出杆秤。对每一根杆秤老贾都精雕细磨,丝毫不会马虎。因此,老贾制作的杆秤看上去非常精美细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用机器加工的呢。

杆秤看着简单,但实际制作起来工艺却非常复杂,从选料、刨杆、定叨口、安叨子、套铜皮、校定星、钻孔到钉星花、打磨、抛光等百十道工艺。一根大秤杆光秤星就要多个,仅钻孔、钉星花就要花费一天时间,全部完成得两三天时间。有的秤杆还应客户要求镶上古诗、姓氏等秤星,看上去华贵考究,龙飞凤舞,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老贾制作杆秤的部分工具。这些工具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但到了老贾手里就会变得灵动异常、生龙活虎。老贾就是靠着这些普通的制秤工具和深厚的镶秤功底,制作出了一杆杆精美、精准的杆秤。

普通的杆秤老贾一天能做出两三杆,尽管挣不了大钱,但也“饿不着”。老贾做生意41年,从来不会见利忘义,在秤上做手脚。他说:“我做秤不但要秤物品,还要秤人心,做人要凭良心。”他还说,这些做人的道理都是父亲教给他的。

老贾用钢丝在“镶秤花”。传统制秤工艺每一道都很精细,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这牵涉着缺斤少两的问题。看着秤小,弄不好牵涉的问题却很重大。

这把“大刀”和纤细的钢丝相映成趣,在老贾手里它们变得非常灵活和“听话”,像战场上那些勇猛武士手中的武器,为老贾“打造”着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传统的手工杆秤上面都镶有“福”“禄”“寿”字样。老贾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这些字学问大着呢,你少一两就减少一分福,少二两就减少二分禄,少三两就减少三分寿。

在老贾眼里,这些秤不但见证着金钱,还见证着人心。其实,人心就是一杆秤,什么时候你的心公平公正了,这些秤才会为你带来好运。

老贾制作最大的秤长达1.9米,能称斤物品。制作最小的秤就是药店里用的那些精确到克的玲珑秤。不管是大秤还是小秤,老贾都精雕细琢,不但讲求外观的精美,还要保证精准称量。

年10月21日,贾全喜被《河南日报》报道。

年元月,贾全喜被定为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杆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0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