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一个成语叫“半斤八两”,形容的是大差不差,差不多的意思,这是源于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
在古代,一斤就等于十六两,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一斤为什么不是十两呢?十两岂不是更好计算吗?
其实,关于十六两为一斤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在经商的时候发现。人们在交换物品的时候,衡量物品的重量是靠眼睛估算,靠手掂量个大概,这样中间的误差就会很大。
所以范蠡就开始了他的发明创造,他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细直的长棍钻了两个孔,细头放上重物当秤砣,粗头放吊盘盛放物品。并且在木棍上做上标记,这样一杆秤就做好了。
范蠡(像)然而,要用什么来做标记呢?这一下难倒了范蠡。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了很久,仍然没有理出头绪。当晚,懊恼的范蠡于是乎自家庭院里借酒消愁。
说来也是天意,当范蠡举杯仰脖喝酒之时,看到了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顿时突发奇想,采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作为标记。这十六星刚好对应十六两,于是十六两为一斤,便由此诞生了。
采用星辰对应两,其实还包含着更加深刻的寓意。那就是时刻提醒人们要公平讲诚信,人在做,天在看,要是缺斤少两,那人就会缺少福禄寿的。
除了范蠡的“星辰说”,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要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加强统治,统一度量衡开始说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发现,各地的度量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使得各地之间交流非常麻烦,容易形成分裂。所以他就决定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于是,秦始皇就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当时的丞相李斯。李斯考虑良久,根据《易经》算出了十六两这个数字,这是怎么算的呢?
原来,在《易经》当中,有六十四卦,其中每一卦又有六爻,刚好合计三百八十四爻。而一斤十六两,一两二十四铢,刚好是三百八十四铢。
可“斤两”在确定之后,逐渐成了各朝代普遍认可的重量单位。尽管各朝各代斤两重量有所不同,但是一斤十六两的换算,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
如今,我们除了“斤两”之外,更多采用的是“克、千克、盎司”等等单位作为国际的计量单位。这些国际计量单位的由来也是十分有趣的。
比如盎司,其实最早这“盎司”是作为量酒的液体容器使用的。而后,随着时间演变,又逐渐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见的金衡盎司与药衡盎司。
“千克”与“盎司”不同,他是法国科学家,用体积单位立方米来推导出的。一立方米的纯水质量被定为一千克,而“克”就是“千克”的千分之一。
古代集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斤两”的换算其实也是不同的。就拿当今国际单位“克”来换算,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就相差很大,前者二百五十八克,后者一斤大约是六百六十八克,足足多了两倍。
所以说,在我国古代,这计量单位是一直在变化的。“斤两”的古法换算到了近代,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扩大贸易,一斤十六辆的换算方式被完全废止。成功的变为了一斤十两,并与“克、千克”挂钩。
最后给大家出一个经典的脑筋急转弯,问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