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大雷漫话度量衡

  订阅“泾县新闻网”   感谢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往事越千年。近代西风东渐,天下趋同。我国传统的“市制”度量衡单位将日益被国际通行的“公制”度量衡单位所取代,但其中许多文化元素还很值得记忆。

  度量衡,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标准的统称。本文所写当然指传统“市制”单位。

度量衡

  “度”,管的是长短。基本单位丈、尺、寸;微量单位分、厘、毫。十进位。古诗文里不胜枚举,当代民间也频频使用。当然,古今计量标准有所不同。例如《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别以为他是“巨无霸”。当时的一尺只相当于后来的“市制”七寸呢。不过也够高了。

  “量”,管的是容积。基本单位石、斗、升。十进位。单说斗和升,既指容积,又指容器。形状么,往大里说,你把北斗七星连起来就是“斗”的形状,要不怎么叫北斗呢。“斗胆”,够大。“斗室”,够小。“大斗进小斗出”,地主够坏。“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救急不救穷,济短不济长。至理名言。在叶圣陶笔下,风调雨顺年景,鱼米之乡的“旧毡帽朋友们”虽然多收了三五斗,但还是难逃“谷贱伤农”厄运。

  标准的“升”我见过,清光绪年间的,木质,朱漆发亮。梯形,口大底小,外观就像过去田里打稻的“囫桶”。缩微的。中间横竖隔成四个“小升”,看上去就是个“田”字。你看,都与粮食相关。这种容器本来就是盛粮食的嘛!大概是官府统一制作标准吧,人们叫它“官升”。现在人们家庭量米下锅,还习惯容器量而不过秤称。那种标准的“官升”当然没有了,竹制的“量米筒”也好,铁皮水瓶盖也好,小碗也好,老年人还习惯叫“官升”。

  作为容积,“升”现在还常用于液体类计量。比“升”小的单位依次是合(gě)、勺、撮。十进位。当年曹操在塞北送来的酥糖包装纸上竖书“一合(gě)酥”,害得杨修自作聪明,“一人一口酥”分吃而遭曹忌恨。这里的“合”,恐怕就是容积单位。当然,作为一种小器皿,加上“皿”便成了“盒”。至于“勺”“撮”则是更小的容积单位或容器了。

  “衡”,管的是轻重。基本单位担、斤、两。俗语称负起责任为“担斤两”,说的就是挑担子。十两为一斤,百斤为一担。微量单位呢,钱(现在有的中药方子和中药房里还在使用这一微量单位)、分、厘、毫、丝。十进位。

  “衡”的工具是“秤”,叫“衡器”。有杆秤、盘秤、台秤、磅秤、地磅等。

  现时作兴“电子秤”,原理不同用途同。叫“异曲同工”。

  “秤”的制作,历史悠久,一套学问,很是讲究。今不细表。

  你看这“秤”字,一半“禾”来一半“平”,是个会意字。原是用来称粮食,称进称出秤杆要水平,水平了就公平。“一碗水要端平”也是这个意思。

  平时多用杆秤。杆秤,来历几千年。杠杆原理。分秤杆、秤纽、秤钩和秤锤(砣,又叫“权”)两部分。秤杆细长,上等木质。上有刻度,谓之秤星。手提或肩抬固定支点上的秤纽(绳圈),过秤物品挂在秤钩上,秤锤挂在秤杆上,前后移动秤锤,直到秤杆水平方为准,秤锤细绳所在位置上的秤星刻度,就是物品重量。这就叫“平衡”。

  有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磨”:“磨大眼小齿棱棱,吞粗吐细;”下联呢,说的就是这种“杆秤”了:“秤直钩弯星朗朗,知重识轻。”对得妙不?

  那秤杆子上的第一颗星,就是起算点,重量为零。叫“定盘星”。后比喻“一定的主张或准主意”。“权”的本义就是秤砣,起平衡作用。“权衡”“制衡”“过横杆子”“四两拨千斤”“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等说法,皆源于此。秤砣小了,称不了许多,就跟权力小了管不了许多一样,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前者指物品,后者指人事罢了。看来,所谓掌“权”者就是掌“秤砣”的人。而领导艺术真谛就在于“平衡”二字。呵呵,扯远了,打住。

  这里的杆秤,谓之“市秤”,因为之前还有“老秤”。“老秤”。计量刻度标准不同于“市秤”。换算为:老秤斤等于市秤.3斤;市秤斤等于老秤85.25斤。过去乡村邻里之间粮、糠什么的借进贷出,都要用粉笔头或烟柴头在板壁上注明“老秤”或“市秤”,有时还须注明“连伙”(“连箩”“连袋”),以示“亲兄弟,明算账”。

  过去按风俗“立夏”那一天作兴用抬秤将婴幼儿称称。说是夏天到了,草木争荣,孩子也长得快。记住,掌秤时秤砣一定要从里往外慢慢移,移到平衡为止。切不可移超过了,又来往回移。老人忌讳。却是为何?人家盼望的是孩子越长越重啊,应该是越称越重啊,你怎么能越称越轻呢?

  同样的道理,家里逮头猪仔养一段时日,想过秤,也是这样操作。

  平时称其他东西,没那么多讲究。

  现时用的杆秤刻度,是十两为一斤,谓之“十两制”。君不知,年代之前还有“十六两制”呢!“十六两制”即16两为1斤。

  据说这十六两制的一套还是秦始皇手里定的。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丞相李斯很快制定了度量标准,但定“衡”时却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好。于是向始皇请示。皇上二话不说,御批曰:“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半个答案。李斯为免责计,决定把“天下公平”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定就定了两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为人们运算方便计,国家才废除十六两制,统一采用十两制。

  看来不管多少两制,目的就是要达到“公平”啊!

  你知道“十六两制”的秤杆上十六颗星分别代表什么?它们分别是前端南斗六星、中间北斗七星、尾端福禄寿三星。南斗六星象征空间六方,北斗七星象征公正不偏,福禄寿三星告诉生意人要诚实守信,不能缺斤少两。否则,少一两无福,短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十六两制”。进位不同于“十两制”。换算为:前者1两等于后者0.两。这种换算就叫“斤求两”,反过来换算叫“两求斤”,道理一样。有一套口诀呢,就说“斤求两”的口诀吧,共十六句。例如前四句:“一两六二五,二两一二五。三两一八七五,四两二五。”你看,第四句中的4与2.5是不是分别为16与10的四分之一?剩下八句类推就是了。俗语称实话实说有分量为“一斤十六两”,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为“半斤对八两”,即源于此。

  有一析字谜,谜面曰:“三水对面一块田,种了十年又十年。要问田租收多少,十五两五钱又五钱。”谜底为“漸”(繁体“渐”)。你看,最后一句,五钱又五钱,再加十五两,不正好一“斤”么?

  话说回来,也只有汉字才有这样的文化魅力,其他文字你能析开制谜么?

  没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