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之眸传统手工艺老人谢癸生的杆秤人

“轻重得宜大权在手,偏正不倚天地良心。”这是国人比较喜欢的一句对联,过去经常贴在卖星秤的铺子门前,讲的是为人处事要像星秤一样权衡天地良心,要有信有义。“星秤”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杆秤。小小杆秤步入历史舞台已经两千多年,其制作始祖传说是春秋战国时的工匠鲁班。

谢癸生专注地在秤杆上钻眼。

杆秤如今越来越少见,经过寻访,在于都县梓山镇,记者有幸见到一家店面陈旧的杆秤店铺。店铺门口,一位老师傅正专注地制作着秤杆:刮杆、钻眼、嵌秤星、打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他叫谢癸生,今年82岁,自13岁学做杆秤以来,已经坚持了69年。

谢癸生聚精会神地给每杆秤定出准确的“定盘星”。

“做秤就是做人,刻度一点不能差、斤两一点不能少!”谢癸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60多年前自己跟师傅学制秤时的情景。“看上去,杆秤就是一根木杆,一个秤砣,一个秤盘,很简单,但是杆秤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谢癸生介绍,做一杆秤的工序有二十几道,除了开始的选料、加工,最后的抛光、打磨、包铜皮等,最主要的“核心技术性”工序就有五六道。首先要在秤杆上划上一条水平线,这就是所有秤花的基准线;然后给每杆秤定出最准确的“零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盘星”;再将基线等分,定出两、半斤、一斤等不同刻度,而每杆秤都要反复试验多次才能达到最准确的等分;随后要在刻度上钻出不同数字、形状的眼,再嵌上铜丝做出秤花;最后用丝刀、小锤等将秤花固定、磨光……

谢癸生在敲打杆秤头的铜皮。

谢癸生从16岁开始就以杆秤师傅的身份闯荡四方,以修理和制作杆秤养家糊口。通过走街串巷,他的足迹遍布福建三明市各个县、市。在获得了福建省颁发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后,谢癸生在三明市开起了星秤店铺,并以精湛的手艺享誉一方。随着年龄的增大,应家人的请求,谢癸生年领着一家老小回到了家乡,准备安度晚年。但是看着老家没有几个杆秤手工艺人,不忍心看着传统制作工艺被遗忘的他,又在于都县梓山镇租了一家店面,重新开始做起了杆秤生意。

谢癸生在圩镇上摆摊销售自己制作的杆秤,却少有人问津。

“杆秤杆子是梧桐木,主要是从赣州市里进货,秤砣是从福建进的货,秤钩则是自己一手打造的。现在各个生产环节都在萎缩。”谢癸生说,先前他有做秤这门手艺足以养活一家七八口人,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杆秤生意便逐渐没落,不断地受到电子秤的冲击和挤压,以前每天可以卖出近五六十把,而如今一天能卖出五六把便算不错了。

一群孩子在观看谢癸生制作杆秤。

“当年这手艺是不外传的,可如今我免费收徒,也没人愿意学。”谈起这门手艺的传承,谢癸生语气中满是落寞。他曾将杆秤的制作工艺教授给自己的小孩,但没学多久,看着日益寥落的生意,四个儿子先后转行搞起了运输或者做起了其他买卖。

曾几何时,走街串巷的商贩每人手里拿着一杆秤,待买卖来时,随手挂好秤砣,货物朝秤盘一丢,一提秤杆,“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高高翘起的秤尾,生意也就做成了。这样的场景,或许将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

(段观连记者刘念海文/图)

—————————————————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