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
文/胡弦
星星落在秤杆上,表明
一段木头上有了天象。宇宙的法则
正在人间深处滑动。
所以,大秤称石头,能压坏山川;
小秤称药草,关乎人命。
不大不小的秤,称市井喧嚷里闾口舌……
万物自有斤两,但那些星星
抿着嘴唇。沉默,
像它们独有的发言权。
一杆秤上,星空如迷宫。
若人世乱了,一定是
某个掌秤的人心里先失去了平衡。
秤杆忽高忽低,必有君王轻狂;
秤杆突然上翘,秤砣滑落,则是
某个重要人物正变成流星。
但并非所有的秤都那么灵敏,有时,
秤砣位移而秤杆不动,
秤,像是对什么产生了怀疑。
有时秤上空空,
给我们送来短暂的释然。
而当沉沉重物和秤砣
那生铁的心,在秤的两端同时下坠……
——它们各有怀抱,在为
某种短暂的静止而拼命角力。
赏析秤自古是民间交易使用的工具。我国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古代人为了交易的公平就发明了秤。那时的秤称为戥子,也称等子,用来称量金银、药材等贵重物品,是一种小型秤。它有戥子盒、杆、盘、锤四部分组成,盒是用来收藏戥子,由两块琵琶型木板制成,一头大,一头小,内有凹槽,刚好将戥子秤严丝合缝收纳其中。
从戥子的制作工艺小巧和收放谨慎来看,就知道古人用其称得物品的贵重。
作者选取“秤”作为诗题,读者大概也知诗意之深之重之沉。
这首诗所包含内容、情感复杂多面,它引导读者会从人性、民间、权势、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思考,也会得出各自结论和感慨。
那么就让我们进入诗中去探讨。
全诗分四段。按诗词的起承转合来看,第一段是其诗的起,点出写的“秤”,而且不是普通“秤”,它有“天象”,是“法则”。
它脱俗而出,亮了读者眼睛。一杆秤怎么会有“天象”,又起“法则”作用呢?自然引出下文。下面内容才是诗中精髓。
第二段先从民间说起“秤”的作用。“称药材”,“称石头”,“称市井喧嚷”,“称里闾口舌”,这些都关乎百姓民生,决定人们命运。
那么谁来掌控它呢?就出现第三段。这一段又从政体、社会角度写。
这杆秤称物时,出现“忽高忽低”、“秤杆上翘、秤砣滑落”,或“秤杆不动”,这都是人为现象,是异常,是平衡间的不平衡,这就难免让人“产生怀疑”,出现“星空如迷宫”。
文革中的老干部,他们的生命不都是被四人帮搞得朝不保夕吗,这伙野心家一时操控国家这杆秤,任意抬高滑落,搞得整个国家“星空如迷宫”。
结尾段又回归到秤的功能。说手中这杆秤要掌握平衡公正,即度己又度人,它在生活中平衡各方,但又是你争我赶的角逐战场,因而,谁都想在这个空间争取和称出自己最大价值和利益,“它们各有怀抱,在为某种短暂的静止而拼命角力”。这里的“静止”指称重的平衡。
这首诗,作者以隐喻象征手法道出自己对人性、社会、历史等复杂的感情,是一首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情感饱满的作品,很值得一读一品。
作者刘树仁,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人,退休教师,市县作协会员,闲暇,偶诗。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诗稿大都在《山东诗歌》诗刊及《诗刊》《中国诗歌网》《文峰书院》《都市头条》《德州朗诵艺术团》《你在我风景中走过》等各级文学网络平台发表。诗集《夕阳拾趣壹》再现朝夕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