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
“你们都见过起重机吊起很重的东西吧?”
“见过。”三个小朋友异口同声,一个七岁半,一个七岁,一个六岁半。
“我见过起重机吊起一辆车!”七岁半男孩说。
“有没有见过起重机吊起重重的桥梁,或者一艘大轮船?”我通过PPT向他们出示图片。
“哇,这桥梁很重的,需要两台起重机才能吊起。”七岁半男孩说。
“哇塞,连大轮船都能吊起,太厉害了吧。”两个女孩惊叹。
“是的。在现在的世界,没有起重机帮忙,很多工作都无法做到。”我说,“但古时候是没有起重机的,那古时候人们如何吊起很重的东西呢?”
“是啊。古时候人们建造金字塔用的石头是很重很大的。”小朋友们知道的也真多。
“哪他们是如何搬运那些大石头的呢?”我问,“我们去楼顶天台做实验,试着弄明白这个问题吧。”
我们来到楼顶天台上一个拳击柱旁,拳击柱底座重约50斤。
“请你们试搬一下这个底座,看看能否搬得动。”我提议。
三个小朋友争着要第一个尝试,但最后都觉得太重了,抱不起来。
“可我们现在就得把它搬到天台的那一边,有别的办法吗?”我提出任务。
“哦,可以把它推倒,然后把它滚动过去,滚动比直接搬容易。”七岁半男孩马上有了办法,说着就马上动手,想把底座推到。
“对啊,对啊!”另外两个女孩跟着说。
现在的小孩子看过很多动画片,也玩过很多玩具,可谓见多识广。
我帮忙把底座侧倒在地,男孩轻松地把它滚动到指定的位置。
“我们做到了!”他们呼叫着。
“你们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很不错。”我说,“可我想把它吊起来,就吊在那个铁架底下,你们能帮忙吗?”我指着头顶横梁上的一个角铁架说。
“用绳子把它绑起来,然后把绳子另一端绑到架子上,就可以把它吊起来啦!”七岁女孩建议。
我找来绳子,按照女孩的说法,绳子的一端绑定底座,另一端穿过角铁架,“接下来怎么办?”我问道。
“拉绳子,把它吊起来啊!”女孩很自信地说。
结果,三个小朋友一起合力,也无法拉动绳子。
“哦,现在再安装一个可以转转转的轮子,就可以拉动绳子了。”七岁半男孩脑子转动得很快。
“你说的那个轮子应该是滑轮吧,可是我们现在没有滑轮呢。古时候人们修金字塔时,应该也没有滑轮,哪他们是如何吊起重重的石块呢,他们那时又没有起重机。”我又把问题摆了出来。
“不知道。”他们回答。
“刚才你们都说见过起重机,也见过起重机吊起很重很重的物品,那我们是否可以模仿着制作一个非常简单的起重机,帮助吊起重物呢?”我引导着,“你们觉得起重机为什么能吊起很重的东西?”
“起重机有一个很厉害的铁钩子。”
“起重机有很坚固的绳子,是钢铁的绳子。”
“起重机有一根很长、很高的柱子。”三个小朋友抢着说出起重机的样子。
“你们都看得很仔细哦。是的,起重机都长着一根长长的手臂,手臂的尽头一般都安装着一个强有力的铁钩,用钢丝编织成的钢丝绳吊着,能承受很重很重的重量”,我回应道。
我找来一根长铁杆和绳子,说:“那我们用长铁杆做起重机的手臂,用绳子来代替钢丝绳,制作一台简单的起重机吧。”
他们又开始尝试着如何摆置铁杆,如何系绳子。
我估计到他们很难凭空联想到杠杆或杆秤吊起重物的样子,于是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制作起重机的办法。”我把绳子从头顶横梁的角铁架上悬挂下来,然后系住长铁杆,做成了一把杆秤的样子。
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我觉得在引入杠杆的这一环节有些唐突或生硬。如果此时引导孩子去查阅古人如何制作简易起重装置,然后再让他们模仿,会更符合认知规律。
“我们把底座挂在铁杆的一端,然后在铁杆的另一端用力,看看能否把底座吊起来。”我提议。
大家按此方案忙开了,结果在铁杆的另外一端,一个小朋友就可以把底座吊起来了,他们甚至挑战了只用一只手吊起底座。
“哇!我们把起重机做出来了!我们成功了!”他们异常兴奋。
9月23日
今天的科技课,孩子们还想再体验简易起重机吊起重物的过程。我们一起又玩了一把起吊底座的实验。
这次,我对绳结的位置(即支点)做了好几次改变,每次都让他们感受是更省力了,还是更费力了。当他们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时,我提出问题:“如果让力气更小的小朋友——比如5岁的谚仔也能吊起这个底座,你们现在能想到利用什么办法了吗?”
“把绳结往挂底座那一端移动,那样就会更省力了,谚仔来了也行。”孩子们能从感性认识中找到办法。
“这个办法是正确的,可是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呢?”我问。
“不知道。”
“大家看。这根铁杆是不是很像真正的起重机的长长的手臂。然后,绳结的位置又把手臂分成两段,就像人的左右手臂。”我边说边伸展双臂成一字,并示意他们看我的左右臂。“只不过,它的左右臂的长度是不相同的,一臂长,另一臂短。”
“如果把绳结的位置移到铁杆的中央位置,它的左右两臂长度就相同了。我们试试这时候吊起底座,会不会轻松一些。”我说。
小朋友们试了试,发现并不能吊起底座。
“比刚才更难了!”他们一致认为。
“我觉得现在有点像天平,两边的东西要一样重才可以。”七岁半男孩能联想到天平。
“我觉得有点像跷跷板,玩跷跷板时,两个小孩要一样重才行。”七岁女孩联想到跷跷板。
“哇,你们能想到天平、跷跷板,真棒!天平、跷跷板就像我一样,长着两根长度相同的手臂。”我再次伸展双臂成一字。
“那是否表明,如果想轻松地吊起底座,我们不能让这台起重机的两根手臂一样长呢?”
“应该是这边的手臂长一些,那边的手臂短一些,才可以做到。”小朋友们用手比划着。
“你们的感觉与认识是正确的。人们几千年前也认识到了这个秘密,他们不仅利用这个秘密吊起、搬动了巨大的石块去修建金字塔、长城,还利用这个秘密制作成了可以称重量的杆秤。我们把这个秘密叫做规律。”
“接下来,我们把这台简单起重机改造成一把可以称重量的秤,好不好?”
“好啊,好啊!”小朋友们很期待。
“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它的长手臂上挂上一袋东西(人们把它叫做秤砣),能把底座吊起来并且保持平衡,一把简单的秤就做成了。”
接着,我们一起找来一个油漆桶,里面装上砖头、石块,做成了秤砣。我们还试着加长秤杆,尝试在各种情况下称重。
我能感受到小朋友的快乐,我也很快乐。郑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