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从最早的杆秤,到后台的盘秤、台秤,甚至后来的电子秤,尽管在技术上有所进步,但基本形致,依然大同小异。当然,在电子秤早已普及的当下,较为传统的秤依然被广泛使用,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秤的故事。
我们现在用的秤是十两秤,但古人用的秤是十六两秤。我们的祖先是非常睿智的,为什么要用十六两秤,而不用十两秤呢?十两秤便于计算,是十进制,十六两秤是十六进制,这其中的缘由,在民间大致有两种说法,我们来为大家一一道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所谓“度量衡”,是“度”、“量”以及“衡”的统称,其中,度就是“石(dan)”、“斗”、“升”、“合”、“角”、”;量是:“丈”、“尺”、“寸”、“分”、“毫”;衡是:“斤”、“两”、“钱”、“分”等。
换算方式大致为:度:十角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dan)。量(尺子):十毫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衡(秤):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有次可见,度、量都是十进制,只有衡(秤),两是十六进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开始统一全国的文字和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把“度”和“量”确定下来后,惟有“衡”尚未确定,因此,在确定秤的斤两时,秦始皇提出“天下公平”,就把这四个字的笔画加起来,正好是16笔,于是就把一斤定为16两。
当然,这种说法可能更多只是源于民间的某种“道听途说”,因为我们知道,秦朝时期的文字是“小篆”,而所谓的“十六笔”是宋体字,因此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待考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一下,看看小篆的“天下公平”是否也是十六笔,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种说法,是说十六两秤也叫“十六金星”,是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星,这就是十六两秤的由来。如果商人在交易时出现缺斤少两的情况,便是:少一两减福,少二两减禄,少三两减寿。以此告诫人们,交易时不可短斤少两,欺人如欺天,是会遭到惩罚的。
十六两秤,一直从秦朝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直到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计算制度的命令》后,沿用两千多年的十六两秤,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通过上述的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鼓励人们向善,做人正直,诚信经营,到现如今,秤也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计量工具,更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知道,天平也是一种秤,而天平(或天秤)的图案,也被用来作为法律公正的象征。